中医古籍
  • 薏苡附子败酱散

    《金匮要略》卷中:薏苡附子败酱散别名

    附子汤(《圣济总录》卷一二九)、败酱散(《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薏苡附子散(《证洽准绳·疡医》卷二)。

    处方

    薏苡仁30克 附子6克 败酱15克

    制法

    上药三味,杵为粗末。

    功能主治

    排脓消肿。治肠痈内已成脓,身无热,肌肤甲错,腹皮急,如肿状,按之软,脉数。现用于急性阑尾炎脓肿已成,或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腹部柔软,压痛不明显,并见面色苍白,脉弱等阳虚证候者。

    用法用量

    用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顿服。

    备注

    本方所治肠痈,是由素体阳虚,寒湿瘀血互结,腐败成脓所致。方中重用薏苡仁利湿排脓,轻用附子扶助阳气,以散寒湿,佐以败酱破瘀排脓。配合成方,共奏利湿排脓,破血消肿之功。

    摘录《金匮要略》卷中汉·《金匮要略》:薏苡附子败酱散出处

    薏苡附子败酱散,出自汉·《金匮要略》。本方又名“附子汤”“败酱散”“薏苡附子散”。

    组成

    薏苡仁十分(30克)、附子二分(6克)、败酱五分(15克)。

    用法

    上三味,杵为末,每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

    排脓消痈,温阳散结。

    主治

    主治肠痈内已成脓,身无热,肌肤甲错,腹皮急,如肿状、按之软,脉数。

    临床应用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炎、慢性肛窦炎、溃疡性结肠炎、湿疹等病症。

    1.慢性前列腺炎:以薏苡附子败酱散合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120例,与翁沥通胶囊治疗60例对照,疗程为8周。以治疗前后症状积分为评价指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88.34%,对照组70.00%。(《四川中医》2007年第10期)

    2.慢性盆腔炎: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予常规抗炎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予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煎服,疗程为2周。以下腹疼痛及腰骶酸胀疼痛等症状,妇科及理化检查为评价指标。结果:治疗组治愈9例,显效27例,对照组治愈3例,显效16例,治疗组治疗3、6个月后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中医药导报》2013年第1期)

    3.慢性肛窦炎:12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62例采用内服薏苡附子败酱散及外用太宁栓治疗,对照组58例采用甲硝唑静滴及外用太宁栓。疗程为1周。以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为评价指标。结果:研究组有效率为96.80%,对照组为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0年第1期)

    4.溃疡性结肠炎:7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予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治疗,对照组36例用柳氮磺胺吡啶片治疗。疗程为2个月。以临床症状、粪常规、肠镜为疗效评价指标。结果:治疗组显效10例,好转1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7.78%;对照组显效8例,好转12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55.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河北中医》2005年第3期)

    5.湿疹:56例患者均予本方加连翘、牡丹皮、生地黄、当归治疗,以红斑、丘疹、渗出、瘙痒等症状为评价指标。结果:痊愈37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8%。(《中医药导报》2011年第9期)

    方解

    本方为肠痈脓成、日久不消、损及阳气之证而设。方中重用薏苡仁以利湿退肿,伍用败酱散清热活血,排脓消痈,两药合用,旨在使脓溃结散痈消;少佐附子辛热,助阳行郁,并防服寒药后更伤中阳。三药合用,清热排脓而不伤阳气,温阳扶正而不炽热毒,共奏清热排脓消痈,扶正助阳驱邪之功。气滞重者加木香、川楝子,若腹中肿块明显加桃仁、牡丹皮;脾虚气弱加党参、茯苓;局部时有灼痛重用败酱草,并适加黄芩。

    现代研究

    本方临床报道也见于治疗胆囊炎、肝脓疡等病症。现代药理及临床研究认为薏苡附子败酱散中诸药有促进组织修复,改善血液循环及营养状况,增强消炎和免疫功能,从而使坏死细胞恢复活力的作用。

    方歌

    薏苡附子败酱散,解毒散结力不缓,肠痈成脓宜急投,脓泻肿消腹自软。

    摘录汉·《金匮要略》
更多中药材
  • 处方艾叶2两,醋1斤。制法上将艾叶同醋于银锅内同煎数沸,滤去滓,慢火再熬成膏。功能主治头面风热,小疮多痒少痛,黄汁出。用法用量每用薄摊在衫纸上,贴患处,日1-2次。摘录《御药院方》卷十......
  • 处方艾,茯苓末1钱。功能主治别处无汗,独心孔1片有汗者。用法用量以艾煎汤,调茯苓末服。各家论述此是心火自旺,膈有停饮,火热蒸其湿饮,故令此处有汗。茯苓甘而淡,甘能养心,淡能渗湿;艾叶香而涩,香能利气,涩能固津。摘录《医方考》卷四......
  • 处方熟艾10两(用糯米1升煎成粥,浇在艾上,用手拌令匀,于日中晒干),附子(炮,去皮脐)2两,生硫黄(别研极细)2两,干姜10两(炮)。制法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去邪养正,补真益脾。主髓冷血虚,腰疼脚弱,及伤冷心腹疼痛,霍......
  • 处方藏瓜姜糟60钱,熟地黄60钱,生姜(擦)12钱,艾15钱。制法置擂盆内,研烂为泥。功能主治打扑筋挛,骨闪挫,及久年打扑痛。用法用量摊好厚纸上,再以纸覆其上,敷患处,烧铁馒烙熨纸上。摘录《中国接骨图说》......
  • 处方干姜3两,艾叶2升,胶如手掌大。功能主治卒吐血。用法用量水3升,煮取1升,顿服。摘录《普济方》卷一八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