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针灸逢源》 泻南方补北方论

    作者: 李学川

    (HT洄集)王安道曰。夫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以常情观之。则曰心火实。致肝木亦实。此子能令。法当泻心补脾。则肝肺皆平矣。越人则不然。其子能令母实。子谓火。母谓水。固与常情无异。其母能令子虚。母谓水。子谓木。则与常情不同矣。故曰水者木之母也子能令母实。

    一句言病因也。母能令子虚一句言治法也。盖火为木之子。子助其母。使之过分而为(病矣水为本之毋若补水之虚)使力可胜火。火势退而木势亦退。此则母能虚子之义所谓不治之治也(此虚谓抑其过而欲虚之也)水胜火三字。此越人寓意处。虽泻火补水并言。而其要又在于补水耳。然水不虚而火独暴旺者。固不必补水也若先因水虚而致火旺者。不补水可乎。且夫肝之实也。其因有二心助肝。肝实之一因也肺不能制肝。肝实之二因也。肺之虚也。其因亦有二。心克肺。肺虚之一因也。脾受肝克而不能生肺。肺虚之二因也。今补水而泻火。火退则木气削。又金不受克而制木。东方不实矣。金气得平。又土不受克而生金。西方不虚矣。

    若以虚则补母言之。肺虚则当补脾。岂知肝势正盛。克土之深。虽每日补脾。安能敌其正盛之势哉。纵使土能生金。金受火克。亦所得不偿所失矣。此所以不补土而补水也。或疑木旺补水。恐水生木而木愈旺。殊不知木已旺矣。何待生乎况水之虚。虽峻补尚不能复其本气。

    安有余力生木哉。若能生木。则能胜火矣。泻火补水。使金得平木正所谓能治其虚不补土。

    不补金乃泻火补水。使金自平。此法之巧而妙者。苟不能晓此法。而不能治此虚。则不须问其他。必是无能之人矣。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未知
  • 作者:
    王履
  • 作者:
    沈又彭
  • 作者:
    张杲
  • 《医贯》(公元 1687 年)明.赵献可(养葵)着。六卷。发明《薛立斋医案》之说,以命门真火、真水为主,以六味丸、八味丸二方通治各病。在理论上有些偏激,清.徐大桩怍《医贯贬》予以批评。

    作者:
  • 作者:
    程杏轩
  • 《医门法律》(公元 1658 年)清.喻昌(嘉言)着。六卷。依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及诸杂证而分门别类。每门分论、法、律三项。是总论病证,是治疗法则,是指出医生在治疗上的过失。

    作者:
  • 作者:
    赵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