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热针脊椎九宫穴临床应用

    管遵惠 云南省昆明市中医医院

    热针是传统温针灸与火针灸相结合的新型针灸方法。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脊椎九宫穴,是管正斋老中医的经验穴组之一,具有取穴独特、针法特殊、适应症广、疗效显著的特点。现据其生前讲授,结合笔者临床运用体会,整理介绍如下。

    取穴法

    沿脊椎自上至下仔细压诊,寻找最明显的压痛点,参阅脊椎X线片或CT片,确定病变椎节。以压痛点最显著的病变椎节棘突间定为中宫,沿督脉在中宫上下棘突间各定一穴,分别称为乾宫、坤宫,然后挟乾宫、中宫、坤宫旁开0.5~0.8寸,依次取巽、兑、坎、离、艮、震六宫穴。因取穴定位是按伏羲八卦九宫方位图,故称“脊椎九宫穴”,简称九宫穴。

    针刺方法

    根据中宫定位,采取俯卧位或侧卧位。进针时应尽量使中宫部位棘突突起,椎间隙加大,以利于进针。进针顺序为:先针中宫,次针乾宫、坤宫,直刺或略向上斜刺0.8~1.2寸,然后按巽、兑、坎、离、艮、震六宫穴依次进针,针尖斜向椎体,进针1.5~2寸,获得针感后,行捻转补泻手法,九宫穴的行针顺序与次数,按“洛书九宫数”施行,即“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而五居中”,留针30分钟,行针3次。

    主治范围

    九宫穴主要以治疗脊椎病变为主,如风湿性、类风湿性脊椎关节炎,脊椎外伤,棘上及棘间韧带损伤,颈椎病,胸、腰椎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症等;亦适应于腰背扭伤及腰肌劳损、脏腑病、妇科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

    注意事项

    1.针刺乾宫、中宫、坤宫穴位时,进针宜慢,勿刺过深,不宜行提插补泻手法,正常针感是局部酸胀或酸胀麻电感沿脊柱下方或上方传导。如进针困难,要调整进针方向。若在进针过程中,针下阻力突然消失,而出现落空感时,说明针尖已进入椎管内之硬膜外腔,应迅速退针少许,不可继续进针。若进针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肢体抖动,应立即将针提起,谨防刺伤脊髓。

    2.针刺巽、兑、坎、离、艮、震六宫时,针尖应略向椎体方向斜刺。如果紧贴椎板外缘进针,针体必将通过脊神经的后支或其附近,当针尖触及神经时,局部会有放射样触电感,此时应稍许退针,调整针尖方向,以免造成外周神经损伤。如果针尖向椎体方向斜刺角度过大,针体可能穿过棘间韧带而达对侧;或穿过黄韧带等组织而进入椎管。当针尖触及硬脊膜时,针下常有紧硬的抵触感,若穿透硬脊膜,阻力会突然消失,此时应立即退针,以免损伤蛛网膜和脊髓。取十二胸椎以上的九宫穴,尤应注意取穴准确、针尖方向和针刺深度,严防刺伤内脏或引起气胸。

    临床运用举例

    李某,男,21岁。腰背持续性疼痛伴右下肢麻木7年余。患者7年做前滚翻运动时腰背部受伤。经X线摄片提示:胸椎12~腰椎1间隙明显狭窄,腰椎1椎体后缘有一弧形压迹,可能有髓核脱位或后移的改变。诊断:胸椎12~腰椎1椎间盘损伤。经按摩、外敷草药、内服中药等多方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遂入院治疗。查体:腰背部循督脉及膀胱经压痛,右侧尤甚,腰部活动受限,右侧腰肌轻度板滞,沿右大腿后侧及小腿外侧有放射性疼痛。拉塞格氏征(+)。右膝下皮肤触觉、温觉轻度下降。X线胸、腰椎正侧位片示:胸椎11~胸椎12椎体侧位片微呈楔状变形。诊断意见:椎间盘陈旧性损伤。实验室检查:ESR11mm/h,ASO250u,RF阴性。脉细弦,舌黯红,有瘀点,苔薄白。辨证为外伤经筋,脉络瘀阻。诊断:胸椎12~腰椎1椎间盘损伤并腰肌劳损。

    治疗经过:胸椎12~腰椎1定为中宫穴,运用GZH型热针仪,以热针九宫穴综合疗法施治。治疗4次后,右下肢麻木感减轻;6次后,腰部疼痛缓解;15次后,右下肢麻木消失,腰痛基本消失,活动自如。X线摄片复查:胸、腰椎骨无异常发现。

更多中药材
  • 小儿惊厥是脑功能暂时紊乱导致神经元导常放电所致,为儿科常见症。一般以1~5岁小儿为多见。临床表现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全身痉挛性或强直性、限局性抽搐,发作时间过久,可因缺氧引起脑组织不可逆性损害。中医学称之为“惊风”,由于发病有急有缓,证候表现......
  • 王业龙 安徽省岳西县王业龙中医诊所决明子味微苦微甘,性平,微凉。归肝、肾、大肠经。功能清热明目,润肠通便。《神农本草经》将决明子列为上品,谓其“主青盲、目淫、肤赤、白膜、眼赤通、泪。服益精光,轻身”。《日华子本草》言其“助肝气,益精;用水为......
  • 魏文浩 魏斋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中医医院倒换法,以金元刘河间(《宣明论方》卷十五)的倒换散为代表方。此方治癃闭不通,小腹急痛,无问久新。亦属关格之病。《诸病源候论·关格大小便不通候》指出:“关格者,大小便不通也。大便不通谓之内关,小便不通谓......
  • 郭俊田 河南省西华县人民医院失瘖有虚实之分。《景岳全书》曰:“喑哑之病当知虚实;实者其症在标,因窍闭而瘖也,虚者其症在本,因精气内夺而瘖也。”《张氏医通》曰:“失音大都不越于肺,然须以暴病得之,为邪郁气逆,久病得之为津枯血槁……”实证 实证......
  • 皋永利 山东中医药大学关于“辨证分型”,中医界又有争论,反对意见认为,“辨证分型”会固化辨证论治的灵活性,有违辨证论治的根本精神,不利于中医临床思维的发展。笔者以为这是对“辨证分型”的误识。“辨证分型”对中医贡献巨大,不容否定。是对疾病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