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针灸学》 (4) 公孙 Gōngxūn

    [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解剖] 在拇展肌中;有跗内侧动脉分支及足背静脉网;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

    [主治] 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

    [配伍] 配中脘、内关治胃酸过多、胃痛。

    [刺灸法] 直刺0.6~1.2寸。

    [附注] 足太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

    参考资料:

    ①据报道,对消化性溃疡病人进行X线胃肠检查时,观察到针刺内关、足三里对胃蠕动多有增强作用,尤以足三里为明显,而针刺公孙则胃蠕动多减弱。

    ②据报道,针刺公孙、内关、梁丘等穴有抑制胃酸的分泌作用。

更多中医书籍
  • 《串雅内外篇》(公元 1759 年)清赵学敏(恕轩)撰。四卷。为赵氏记录整理著名“铃医”(走方医)宗柏云的学术经验,并为之增删而成。书中记载多种治法及有效方剂,要求做到简、验、便、廉。

    作者:
  • 作者:
  • 作者:
    昝殷
  • 作者:
    未知
  • 作者:
  • 作者:
    吴谦
  • 作者:
    赵晴
  • (公元 1241 年)宋.施发(政卿)着。三卷。先总论脉法,次辨明 24 种脉的形象和主病,最后叙述伤寒杂病 等 21 类病证的生死脉法,及妇人病脉、胎脉和小儿病的脉法等。

    作者:
    施桂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