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热经纬》(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着。五卷。搜集多种温热病著作,以《内经》,张仲景等之说为经,以叶桂(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等之说为纬,辨别温病的伏气、外感、内容丰 富。
查古籍
《温热经纬》(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着。五卷。搜集多种温热病著作,以《内经》,张仲景等之说为经,以叶桂(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等之说为纬,辨别温病的伏气、外感、内容丰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温病条辨》(公元 1798 年)清.吴瑭(鞠通)著。六卷。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伤寒有真假也阳症假作阴症阴症假作阳症辨之不清下喉即死可不慎欤夫纯阴之症自然易明纯阳之症自然可识惟是真见假而假见真人患此病已在半死半生之际天道以观人心之善不善也有一念之善危变为安无一念之悛生且入死无奈世人不知犹怪生病之拙可叹也虽然病之成于似阳似阴者天道之奇而必辨其似阴似阳者医道之法岂可以天心之警戒为医者免谤之资乎宁知真假叹病之难医不可昧于假真听病之莫救也吾故谈各门之外又将伤寒阴症似阳阳症似阴之真假而重为辨之也阳症见假阴之象必有身热手足寒而厥逆之状口必干燥而脉反细微此等之症当从症而不可从脉观其舌之黄白红赤之若何真热之症舌必如刺非黄即赤非黑即灰以此辨之万无一失急以大乘气下之或以大柴胡汤和之二汤之中又必按人之腹痛甚者用之必无有差矢之误也阴症似真热之症身亦有时而发热腹亦有时而作痛手足亦时而作逆而口渴喉肿往往有之与之凉药而作吐与之热药而亦吐此阴盛隔阳上假热而下真寒也方用白通汤加人参附子煎冷与服一剂而病如失然亦须验舌舌必白胎而滑断不干燥断不芒刺此又可辨而明者也将此等之症了然胸中又何致动手杀人吾传道至此实一段悲悯怜惜之心也以吾传而告之天下自无再误之理愿远公广传刊布以慰我碧落之怀也
太仓公淳于意传于燕山之东时康熙戊辰六月之后二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