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辨症玉函》 吐血

    吐血宜分阳症阴症者尤宜细辨盖吐血犯人浊道不比衄血之犯清道也清道者气道也浊道者食道也胃中无血而胃中有血吐血从口中而出者非胃中之血而何此血也因胃中有窍不闭而血乃妄行然而此血非止胃经一经之血也盖心肝肺脾肾之血俱奔腾于胃腕之外而渗入于胃中胃不能藏所以上涌而吐也然五脏之血俱不可伤而肾经尤甚一伤肾则经年累月而不可止遏矣盖胃为肾之关关门不闭而肾中之血自然上升于胃又理之易知者也然同是五脏之失血又何以辨其为阴为阳此又有故盖吐血无火不能吐血而无水亦不能吐血也无火吐血人能知无水吐血人难测其故又何也吾先言其有火者胃本土也而实有火在胃无土气则吐变为火火存胃中自然挟血而上奔此阳火之焚非水不能相济然而血乃有形之物一时倾盆而出欲急补其水一时既难收功不得不益其气使气生夫血气生则气行气行则血止实有妙理存乎其间其症必口渴齿痛喉干目赤身热便可知为阳症之吐血也治之法须用独参汤一两饮之最妙其次莫若当归补血汤之为更神倘二方之中能调之三七根末各三钱再加入荆芥炒黑者为末同前二方饮之立止断不再吐无奈世人不知妙法使吐血者致成痨瘵未必非吾辈天医过于珍重方法不肯传人之咎也至于阴症何以辨之或一日而数口或经年而咳嗽或痰中见丝或夜重而日无血迹或声哑而声嘶者是也治之法又不可专用参归黄之品当改用纯阴之味世医六味地黄汤加麦冬五味最为相宜但此等之病非一二剂可以速效人见六味汤之迂缓而无近功也往往弃而不用遂至轻变重而重变亡吾今怜惜酌定神方可以长服而不必如六味丸之必须服至三年也此方大半补阴少加阳药以生胃气又用归经止漏之品以塞其窍较六味汤为更神且此药味平妥无有动性盖血症最恶动也熟地(五钱)山茱萸(三钱)麦冬(五钱)玄参(三钱)天冬(一钱)车前子(三钱)荆芥(炒黑三分)人参(三分)山药(五钱)薏仁(一两)百合(五钱)三七根(末五分)水煎服

更多中医书籍
  •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机(石出、省之)着。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门、附方 165 个。主张治外科必须根据人体内部的情况,然后求之于外。

    作者:
  • 《外科精义》(公元 1335 年)元.齐德之着。二卷。参诸家方论有关疮肿之说,首载诊候,次论血、气、色、脉、后叙痈、疽、疮、肿的治疗等。强调整体观念,倡导攻补兼施。

    作者:
  •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陈自明(良甫)着。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较早者。对痈疽疮疡等症的因症诊治等,尤其对痈疽的浅深、寒热、虚实、缓急、吉凶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领 而成书。

    作者:
  • 作者:
  • 作者:
    徐直銈
  • 作者:
    赵宜真
  • 作者:
  • 作者:
    罗浮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