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自我调养巧治病》 斜视

    斜视,即两眼的视线不一致,一只眼向前看时,另一只眼却偏向一边,或者两眼都不在中间位置上,这种现象就称为斜视。

    斜视发生的原因很复杂,多是7岁以前的儿童,主要病因是维持眼球正常活动的肌肉中的某条肌肉发育不良,力量过强或过弱,都可使两眼位置不对称。其次,患儿惊吓、震动等内外因的影响,使大脑细胞的融合功能受到破坏也可造成斜视。

    平时常见的“斗眼”也叫对眼和内斜视,多发生在3~5岁前的儿童,多数由高度远视而引起。由于远视眼患儿在看近物时,要依靠较强的辐辏调节作用使双眼向内(即鼻根方向)集中或转动,久而久之,眼球就向内斜,形成常见的“斗眼”。另外,颅内疾病、眼眶疾病等也可引起麻痹性斜视,可见于任何年龄。

    (一)起居调养法

    斜视患者看书应有正确姿式,不得躺着看书,阅读时应距离眼睛33厘米,灯光亮度要充足(起码40瓦白炽灯),阅读或写字30~60分钟要休息一会,最好向远方绿色树丛远眺等,以防止视力过度疲劳。

    (二)药物调养法

    本病除常规口服或注射维生素B1及B12,帮助恢复神经功能外,也可用中药进行调理。

    (1)正容汤:羌活6克,防风9克,白附子6克,秦艽9克,胆星6克,白僵蚕6克,半夏9克,木瓜9克,黄松节9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本方适宜麻痹性斜视)。

    (2)羌活胜风汤:银柴胡9克,黄芩9克,白术12克,桔梗9克,枳壳9克,羌活9克,防风9克,前胡9克,薄荷6克,全蝎3克,钩藤9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三)针刺调养法

    常用穴为睛明、瞳子髎、承泣、四白、阳白、丝竹空、太阳、攒竹、颊车、地仓、合谷、太冲、行间、风池。每次局部取2~3穴,远端循经配1~2穴。斜向右者,针刺右侧;斜向左者,针刺右侧(本法适宜麻痹性斜视)。

    (四)眼肌训练法

    眼肌训练,对斜视明显的儿童,可以到有条件的大医院用弱视镜、主体镜或同视镜等进行训练,有助于纠正斜视位置。

    对婴幼儿的斜视眼肌训练,可采用柳条花纹筒来训练矫正。方法是:将2厘米左右宽的深色纸条或布条贴在宽30厘米、长40厘米白色硬纸板上,每两道纸条的间隔相距1.5厘米,贴好后将其卷成半圆筒状,穿眼栓绳,悬挂在取仰卧位的婴儿正上方,距眼睛60~70厘米,让其每天观看4~5次,每次5~6分钟,全天总观时间约30分钟即可,为集中婴幼儿注意力,可将柳条花纹筒在婴幼儿眼前适当摆动,对婴幼儿斜视效果较好。

更多中医书籍
  • (公元 1808 年)清.钱秀昌着。六卷。首绘各种体表,骨度和伤科器具图,次叙金疮论治、治伤法论、跌打损伤内治症等不同伤病治疗三十六则,再次为治伤汤头歌括和附录各家 秘方。

    作者:
    钱潢
  • 作者:
    吴谦
  • 作者:
  • 作者:
    史堪
  • 清 黄元御 著

    黄元御医书总目录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作者:
  • 清 黄元御 著

    黄元御医书总目录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作者:
  • 《圣济总录》(公元 1117 年)宋.太医院编。二百卷。分 66 门,每门又分若干病证,阐述病因病理,详述治法方药,是北宋时期搜方较多的医学全书。

    作者:
  • 作者:
    孙一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