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温热经纬》(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着。五卷。搜集多种温热病著作,以《内经》,张仲景等之说为经,以叶桂(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等之说为纬,辨别温病的伏气、外感、内容丰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温病条辨》(公元 1798 年)清.吴瑭(鞠通)著。六卷。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本病是角膜被损伤后,又继发细菌感染而引起角膜化脓性炎症。
炎症初起即觉眼珠疼痛,头额剧痛,有时彻夜难眠,羞明流泪,眼睑难开,勉强睁开时,则流泪增多,或多粘稠脓性分泌物,视力发生障碍。观看一下眼睑,红肿明显,角膜也有红肿,角膜中央区出现灰白色混浊,中央凹陷,上覆盖薄脂,经1~2天病情较重,凹陷呈进行性扩大,表面覆盖的灰白色凝脂样组织增厚。至此时若没有及时就治,则病情又向深层发展,并向四周伸延,则将波及整个角膜。由于病情进展较快,病人常表现出明显的头痛,剧烈性眼痛,同时伴有发冷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这种病是眼病中的急重症之一,应进行积极而有效的治疗,否则会影响视力,或造成失明而遗憾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