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症因脉治》 燥热痢

    【燥热痢之症】内热烦躁,口燥舌干,腹痛频并,脓血稠粘,枯涸难下,肛门热痛,小便全无,夜卧不宁,此燥热痢症也。如口渴唇干,燥伤阳明也。热结膀胱,燥伤太阳也。寒热口苦,燥伤少阳也。

    【燥热痢之因】燥火之年,赫曦流涸,时当夏秋,丙丁用事,膀胱壬水,已绝于已,肾家伤气,则气液凝聚而成白积。燥火伤血,则血液凝聚而成赤积。气血俱伤,则成赤白之痢

    【燥热痢之脉】脉必洪数,浮数伤表,沉数伤里,洪数伤气,细数伤血,浮沉皆数,气

    【燥热痢之治】燥伤血分者,当归大黄丸,散热清燥,次用当归银花汤,润燥滋燥。燥分者,枳壳大黄汤,合益元散,燥热退,一味生津养血,不比湿热痢,可用香连丸苦燥于前,又不可用五苓散、白术散,燥脾于后。此症禁发汗、利小便、燥脾三条,河间云∶下痢红积,腹中痛甚,乃燥热伤气血也。以芍药黄连汤治之,则知古人已发燥火痢矣,非桢之杜撰

    当归大黄丸治燥伤血分,下痢赤积,腹中作痛。

    当归 大黄

    应急下者,合天水散;应缓下者,合戊己汤。

    当归银花汤治燥火伤血,凉血润燥。

    当归 银花 生地 生甘草

    枳壳大黄汤治燥伤气分,下痢白积,腹中作痛。

    大黄 枳壳 桔梗 甘草

    益元散即六一散。

    河间芍药黄连汤治燥热气血两伤,下痢腹痛者。

    当归 大黄 甘草 赤芍药 川黄连

    气滞者,加木香、槟榔。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李时珍
  • 作者:
    赵学敏
  • 作者:
    叶桂
  • (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隐居)注。七卷。原书己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农本草经》基础上进行整理, 又增药 365 种, 分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类。

    学术价值:

    首创用自然属性分类方法。确立综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作者:
    陶弘景
  • 作者:
    陈嘉谟
  • (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载药物 460 种,阐发药性较详尽,并指出用药要结合年龄老少、体质强弱、疾病新久等,对辨认药物的真伪优劣亦有详细阐述。

    作者:
    寇宗奭
  • 作者:
    杨时泰
  • 作者:
    唐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