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知母(六两味苦寒)石膏(一斤碎味甘寒)甘草(二两味甘平)粳米(六合味甘平)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内经曰。热淫所胜。佐以苦甘。知母石膏之苦甘以散热。热则伤气。甘以缓之。甘草粳米之甘以益气。成氏云。白虎。西方金神也。应秋而归肺。热甚于内者以寒下之。
热甚于外者。以凉解之。其有中外俱热。内不得泄。外不得发。非是汤则不能解。暑之气。得秋而止。故曰处暑。是汤以白虎名。谓能止热也。
李东垣云。身以前。胃之经也。胸胃、肺之室也。邪在阳明。肺受火制。故用辛寒以清肺。所以号为白虎也。
王三阳云。经文寒字。当邪字解。亦热也。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结代之脉。动而中止。能自还者。名曰结。不能自还者。名曰代。由血气虚衰。不能相续也。心中悸动。知真气内虚也。与炙甘草汤。益虚补血气而复脉。
《医贯》(公元 1687 年)明.赵献可(养葵)着。六卷。发明《薛立斋医案》之说,以命门真火、真水为主,以六味丸、八味丸二方通治各病。在理论上有些偏激,清.徐大桩怍《医贯贬》予以批评。
《医门法律》(公元 1658 年)清.喻昌(嘉言)着。六卷。依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及诸杂证而分门别类。每门分论、法、律三项。论是总论病证,法是治疗法则,律是指出医生在治疗上的过失。
知母(六两味苦寒)石膏(一斤碎味甘寒)甘草(二两味甘平)粳米(六合味甘平)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内经曰。热淫所胜。佐以苦甘。知母石膏之苦甘以散热。热则伤气。甘以缓之。甘草粳米之甘以益气。成氏云。白虎。西方金神也。应秋而归肺。热甚于内者以寒下之。
热甚于外者。以凉解之。其有中外俱热。内不得泄。外不得发。非是汤则不能解。暑之气。得秋而止。故曰处暑。是汤以白虎名。谓能止热也。
李东垣云。身以前。胃之经也。胸胃、肺之室也。邪在阳明。肺受火制。故用辛寒以清肺。所以号为白虎也。
王三阳云。经文寒字。当邪字解。亦热也。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结代之脉。动而中止。能自还者。名曰结。不能自还者。名曰代。由血气虚衰。不能相续也。心中悸动。知真气内虚也。与炙甘草汤。益虚补血气而复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