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子午流注针经》 足少阳胆经

    作者: 何若愚撰、阎明广注

    足少阳胆经图(图缺)

    胆脉起于目兑 入大指循歧骨内出于端注肝经

    足少阳胆之脉,起于目锐 ,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 后。其支者,别锐 ,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 ,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中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阳陵泉也),下外辅骨之前(辅骨在陷下)。直下抵绝骨之端(绝骨外端阳辅穴)。

    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之间,循大趾岐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中。

    足少阳之经,多气少血,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有微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 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挟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趾次趾不用。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 作者:
  • 《医学心悟》(公元 1732 年)清.程国彭(钟龄)着。五卷。总结了辨证施治的八纲、八法、因证立方,条分缕析,多为临床心得之语。末附《外科十法》。

    作者:
  • 作者:
  • 作者:
    赵术堂
  • 作者:
    未知
  • 《医学正传》(公元 1515 年)明.虞抟(天民)着。八卷。分门论证,以朱震亨的学说为主,参以张仲景、孙思邈、李杲之说,并结合抒发己见。

    作者:
    虞传
  •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桩(灵胎、洄溪)着。二卷。分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治法”“书论”“古今”七门,论医学的源流利弊,议论通达。但有时也不免矫枉过正。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