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查古籍
(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卫生宝鉴》(公元 1343 年)元.罗天益(谦甫)着。二十四卷,补遗一卷。内容为“药误永鉴”、“名方类集”、“药类法象“、“医验纪述”。补遗主要论述外感、伤寒等证。
鼻血,阳明热证也。阳明经挟鼻,热甚故血上行也。治宜清之。
鼻血涌出,诸药不止,生地、薄荷、藕节、柏叶、茅根各一钱,生姜五钱,捣汁一碗,磨京墨服。血来盈盆色淡者,此药不效,须用大附子便制五钱,水煎一盅,加姜汁半杯、童便一衄血,安神丸二、三次不止,用沉香末二钱、山栀末五钱酒服。
衄血不止,用驴屎烧存性,研末吹鼻立止。
太阳伤寒,血出于鼻者,盖太阳主表,肺主皮毛,亦属表,鼻为肺窍,表气热甚,故其于表之窍。寒凉泻火之有余,不能泻火之不足,若五脏无病,只肾虚火动,应用寒凉,滋阴降火;若脾虚下陷,阴火上升,复用寒凉,则无根之火愈炽,而喉痛咽哑之病作矣,危亡其能免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