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额骨骨髓炎多发生于额窦炎,因额窦粘膜静脉粗且与额骨板障静脉相通,感染易延及骨壁引起骨髓炎。其他如外伤、手术伤及骨膜感染,或小儿他处病灶血行感染而致病。
【诊断】
1.急性病变多在急性额窦炎、手术损伤或游泳污物进窦感染,出现严重额窦炎和全身中毒症状。
2.亚急性者仅有头胀、头痛和低烧,局部可穿破形成瘘管或伴有肉芽。
3.慢性多有瘘管,或有组织疤痕,且在引流受阻时发作,为颅内并发症发作的潜在因素。
4.鼻窦X线鼻额位和侧位片:急性似额窦炎变化;亚急性期有瘘管;慢性呈骨溶解区、新骨或死骨形成影象表现。
【治疗】
1.抗生素控制感染。
2.原发病灶处理。
3.手术开放额骨形成的瘘管清除死骨及周围病灶,额窦处理建立引流通道。
《医学入门》(公元 1624 年)明.李榳着。八卷。内容为脏腑图,明以前医家简介,经络、脏腑、诊断、针灸、本草、外感、内伤、杂病、妇幼、外科、用药赋、古方歌括、急救、怪病、治 法、习医规格等。
《医学心悟》(公元 1732 年)清.程国彭(钟龄)着。五卷。总结了辨证施治的八纲、八法、因证立方,条分缕析,多为临床心得之语。末附《外科十法》。
额骨骨髓炎多发生于额窦炎,因额窦粘膜静脉粗且与额骨板障静脉相通,感染易延及骨壁引起骨髓炎。其他如外伤、手术伤及骨膜感染,或小儿他处病灶血行感染而致病。
【诊断】
1.急性病变多在急性额窦炎、手术损伤或游泳污物进窦感染,出现严重额窦炎和全身中毒症状。
2.亚急性者仅有头胀、头痛和低烧,局部可穿破形成瘘管或伴有肉芽。
3.慢性多有瘘管,或有组织疤痕,且在引流受阻时发作,为颅内并发症发作的潜在因素。
4.鼻窦X线鼻额位和侧位片:急性似额窦炎变化;亚急性期有瘘管;慢性呈骨溶解区、新骨或死骨形成影象表现。
【治疗】
1.抗生素控制感染。
2.原发病灶处理。
3.手术开放额骨形成的瘘管清除死骨及周围病灶,额窦处理建立引流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