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证名。胃脘部似有物支撑的症候。心下即胃脘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伤寒论今释》卷四注云:“硬满甚微,按之不痛者,此为支结。支结乃烦闷之意耳。心下支结,即胸胁苦满,心下痞硬之轻者。”
北宋.王洙录传《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辨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其方、并疗妇人。
(公元 219 年)汉.张机(仲景)着。三卷。
北宋.王洙录传《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辨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其方、并疗妇人。林亿取《金匮玉函要略方》的杂病和有关的附方, 编为《金匮要略方论》。 内容包括内科杂病、妇科、急救、饮食禁忌等 25 篇,计 262 方。
证名。胃脘部似有物支撑的症候。心下即胃脘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伤寒论今释》卷四注云:“硬满甚微,按之不痛者,此为支结。支结乃烦闷之意耳。心下支结,即胸胁苦满,心下痞硬之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