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补肾经典补肾经典药——北京中医药大学李峰副教授谈六味地黄丸

    补肾经典补肾经典药

    ——北京中医药大学李峰副教授谈六味地黄丸

    2003年11月17日

    补肾的中药很多,有单味的,也有复方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应属六味地黄丸。据了解,近年上市的不少补肾药品、保健品都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演化来的。为了了解六味地黄丸,记者走访了近年来致力于六味地黄丸古方今用研究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李峰博士。

    最初是儿科药

    李博士介绍说,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六味药配伍组成。最早见于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是将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减去附子、桂枝,变干地黄为熟地黄而成,主要用于儿童“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晃白”。到了元代,六味地黄丸已用于成人,治疗肾气虚所致的“寝汗发热、五脏齐损、瘦弱虚烦、骨蒸、痿弱下血”。在明代,该方的应用又有了很大发展,用于治疗咳嗽、消渴、疮疥、小便不畅、不孕、头目眩晕、眼花耳聋、咽燥无痛、齿牙不固、腰腿痿软、自汗盗汗、便血等。清代则有用六味地黄丸(汤)治疗类中风、虚劳、吐血、头痛、痰饮、瘰疠、产后不语、喘促等的记载。

    从六味地黄丸问世以来至清朝,其主治由原来的儿科用药拓展到内、外、妇、五官等各科,涉及病症40余种。

    现代药理奠定古方今用基础

    近年来,中医药界对六味地黄丸进行了深入的药理研究,不仅证实了六味地黄丸的一些功效,而且还新发现了许多作用。比如:

    可对抗某些西药的副作用。长期应用激素治疗某种疾病,常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对此,目前西医尚无有效的解决办法。如在使用激素的同时使用六味地黄丸,可明显降低激素的副作用。临床还证实,六味地黄丸治疗属阴虚型服用糖皮质激素所致皮质醇增多症,疗效肯定。

    氨基醣苷类抗生素具有一定的肾毒性。对于服用此类药物出现肾损害的患者,给予六味地黄汤,水肿、血尿可在短时间内消失。

    用氯丙嗪治疗精神性疾病时,加服六味地黄丸,可减少口干唇燥、便秘、视物模糊、帕金森病等副作用的出现。

    抗肿瘤作用。实验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可提高荷瘤小鼠的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总数和T淋巴细胞数,并有增强或保护荷瘤小鼠骨髓干细胞的作用。六味地黄汤对实验性肿瘤的发生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另外,六味地黄丸在化疗期间应用,能保护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提高机体免疫力,防止心、肝、肾功能的损害。

    此外,对许多药物所致的肝损伤,六味地黄丸均能起一定的防治作用。

    李博士提醒大家,六味地黄丸虽是很好的补肾方,但它偏于补肾阴。如果以肾阳虚为主要表现,应该用金匮肾气丸。

    李博士还认为,无论是六味地黄丸,还是金匮肾气丸,之所以它们现在还存在,还被广为使用,说明它们经受住了长期的疗效考验。纵观古今,中医的方药层出不穷,但是许多都被岁月无情地淘汰了。即使我们今天耗费巨资开发的一些新药,有许多也是流星一现,甚至大量打广告都扶不起来。这其中的原因很多,但疗效是否经得起考验应该是比较重要的一条。

更多中药材
  • 钟志明 江西省宜春市中医院张某,男性,65岁。2011年5月12日由家人护送来诊。患者素有泌尿系结石史,先后在湖南某医院历经3次碎石,但结石未能排出,双肾仍然积水。刻诊:患者脸色青灰,口唇青紫,神疲乏力,少言寡语,表情淡漠,时有恶心呕吐。大......
  • 张男。脉象浮紧,重按细滞,舌苔糙白,口干饮多,脘闷不舒,二便均少,寒热头痛,遍体酸疼,是太阳之经,为风寒所束缚,阳明之腑,有湿浊之蕴蓄也,当用表里两解之。川羌活一钱,防风一钱,紫苏一钱,陈枳壳一钱,广皮一钱,赤茯苓四钱,焙黄菊钱半,丝瓜络二......
  • 郭世岳 河南省滑县中医院侍诊国医大师路志正,总结其调理脾胃法的特点如下。调理脾胃注重升降调畅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以升为主,胃以降为和。脾升胃降,纳运正常,共同完成水谷精微的消化吸收,化生气血,充养机体以为后天之本。脾胃升降失和,化源不足则......
  • 郭晓辰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毒性心肌炎通常以心悸,心前区痛,心胸憋闷,面色苍白,气短不足以息,乏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与中医多种疾病相关。在中医古代医籍中虽无专门记载,但有与本病相似症状的描述。如《黄帝内经》中即有“心惕惕如人将捕之”......
  • 笔者在临床中自拟活血化瘀方治疗某些血管性皮肤病,获效较好。基本方丹参30克,当归10~12克,赤芍10~15克,红花6~10克,牛膝10~15克,桃仁10~12克。亦可据不同病变随症加味,水煎服,每日一剂。案例过敏性紫癜:刘某,女,1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