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名。指痉病之发作由于痰火壅盛所致。见《万病回春·痓病》。临床多见于眼目和口部牵引、手足振摇,甚则搐搦,咳嗽多痰,或有身热,苔浊腻、舌质红,脉多滑数。《景岳全书·杂证谟》:“痉有痰盛者,不得不先清上焦;若火盛多痰者,宜用清膈煎、抱龙丸。”此属豁痰清火止痉法,亦可用栝楼枳实汤加减或黄连温胆汤加栝楼皮、紫石英等药。参见痉、痓条。
《卫生宝鉴》(公元 1343 年)元.罗天益(谦甫)着。二十四卷,补遗一卷。内容为“药误永鉴”、“名方类集”、“药类法象“、“医验纪述”。补遗主要论述外感、伤寒等证。
(公元 752 年)唐.王焘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许多医药著作,编为 1104 门,载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医著作之一。
病名。指痉病之发作由于痰火壅盛所致。见《万病回春·痓病》。临床多见于眼目和口部牵引、手足振摇,甚则搐搦,咳嗽多痰,或有身热,苔浊腻、舌质红,脉多滑数。《景岳全书·杂证谟》:“痉有痰盛者,不得不先清上焦;若火盛多痰者,宜用清膈煎、抱龙丸。”此属豁痰清火止痉法,亦可用栝楼枳实汤加减或黄连温胆汤加栝楼皮、紫石英等药。参见痉、痓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