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中医词典》t~w 脱疽

    病名。指发生于足趾或手指处之疽。临床以足趾为多见。亦名脱痈、脱骨疽、脱骨疔、敦痈、甲疽、蛀节疔、蜣螂蛀。出《刘涓子鬼遗方》卷四。因患病日久不愈可使趾落,故名脱疽,其病多因过食厚味,致使郁火毒邪蕴于脏腑,加之肾阴亏损,不能制火而发;或因外感寒湿毒邪,营卫不调,气血凝滞而成。《外科正宗》云:“脱疽者,外腐而内坏也……其形骨枯筋纵,其秽异臭难辨,其命仙方难治。”本病发病经过缓慢,症见初起患趾色白发凉,麻疼,日久患趾如煮熟红枣,痛如火烧,逐渐由红转暗变黑,足趾常自行脱落并可染及五趾。创面极难收口。如肢节脱落后渐见新肉护骨者为向愈现象。治宜和营活血,温经通络,或滋阴降火,和营解毒。可选用解毒济生汤、阳和汤、顾步汤、四妙勇安汤、人参养荣汤等。外治宜去腐、生肌、止痛,早期不痛者宜用隔姜灸法,痛者可用大麦米煮饭、芙蓉叶各15克,捣贴以止痛,或附子、干姜、吴萸等捣敷脚心;如腐烂黑陷,痛不可忍者,宜用大甘草研极细末,香油调厚敷,每日一换,勿间断;腐去后再以生肌玉红膏及生肌散敷之;若已色黑坏死,则应手术切除之。该病相当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现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治,临床可分为寒凝络痹,气血郁滞,阴虚热毒,气血双虚四种类型。在实际治疗时,根据分型,多采用既定方剂为基础,同时又须辨证施治,酌情予以加减,疗效有所提高。

更多中医书籍
  • (公元 659 年)唐.李绩(苏敬)撰。五十四卷。原书已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包括药图、图经、本草三部分,收载药物 844 种, 详细介绍性味、产地、效用等 。

    学术价值: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书。开创图文对照之先例。

    作者:
    苏敬等20余人编写
  • 作者:
    宋慈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俞弁
  • (公元 1770 年)清.魏之琇(玉璜)编。原六十卷。经王孟英新增重编为三十六卷。 分 345 门,集录清以前历代名医的验案,包括临床各科,尤以温热病更突出。某些病案有王孟英按语。

    作者:
    魏之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