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证名。出《医学纲目》。又名风喉、暴喘。为小儿“暴喘而胀满”(《幼科证治准绳》)的危重证候。症见胸高气壅,肺胀喘满,两胁抬动,鼻翼扇动,大小便秘,神气闷乱。多因“胸膈积热,心火凌肺,痰热壅盛”(《幼幼集成》)所致。由寒邪客闭肺经,郁而化热,肺气不通者,治宜宣肺清热,先用五虎汤;继以利下痰涎,用一捻金。
《脾胃论》(公元 1249 年)金.李杲(东垣、明之)着。三卷。依据临床实践,结合医学理论,认为脾胃在人体生理活动中最为 重要,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主张。
(公元 682 年)唐.孙思邈着。三十卷。是《千金要方》的补编,主要内容有药物、伤寒、妇人、小儿 、杂病、色脉、针灸等,伤寒部分增加了张仲景《伤寒论》别本,更为珍贵。
病证名。出《医学纲目》。又名风喉、暴喘。为小儿“暴喘而胀满”(《幼科证治准绳》)的危重证候。症见胸高气壅,肺胀喘满,两胁抬动,鼻翼扇动,大小便秘,神气闷乱。多因“胸膈积热,心火凌肺,痰热壅盛”(《幼幼集成》)所致。由寒邪客闭肺经,郁而化热,肺气不通者,治宜宣肺清热,先用五虎汤;继以利下痰涎,用一捻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