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证名。
①小便滴沥涩痛之证。淋病主证之一。《诸病源候论·诸淋候》:“肾虚则小便数,膀胱热则水下涩,数而且涩,则淋沥不宣,故谓之为淋。”《赤水玄珠》卷十五:“淋淋沥沥,点滴而出,或涩而疼,一日数十次或百次,俗名淋病者是也。”详见淋、五淋条。
②精浊从窍端淋沥不断之证。《杂病源流犀烛·五淋二浊源流》:”浊病之源,大抵由精败而腐者居半”,“窍端时有秽物,如米泔,如粉糊,如疮脓,如目眵,淋沥不断,与便溺毫不相混,故曰是精病,非溺病也。”参见浊、精浊条。本证见于下尿路感染、结石、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等疾患。
(公元 1564 年)明.李时珍(东璧,濒湖)著。一卷。论述脉象 27 种,对于脉的体状、相类、主病都作了七言歌括,便于诵读学习。并批解了高阳生的《脉诀》。
证名。
①小便滴沥涩痛之证。淋病主证之一。《诸病源候论·诸淋候》:“肾虚则小便数,膀胱热则水下涩,数而且涩,则淋沥不宣,故谓之为淋。”《赤水玄珠》卷十五:“淋淋沥沥,点滴而出,或涩而疼,一日数十次或百次,俗名淋病者是也。”详见淋、五淋条。
②精浊从窍端淋沥不断之证。《杂病源流犀烛·五淋二浊源流》:”浊病之源,大抵由精败而腐者居半”,“窍端时有秽物,如米泔,如粉糊,如疮脓,如目眵,淋沥不断,与便溺毫不相混,故曰是精病,非溺病也。”参见浊、精浊条。本证见于下尿路感染、结石、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等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