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证名。由于腑气失调引起的腹胀。见《症因脉治》卷三。胸前胀满,妨于饮食,为胃胀。肠鸣而痛,濯濯有声,为大肠胀。小便时赤,小腹胀满,为小肠胀。气癃溺涩,小腹胀急,为膀胱胀。气满腹中,空空然响,为三焦胀。胁肋作痛,口苦太息,为胆胀。多因饮食不节,酿痰成积,湿热壅阻,气滞不通所致。治宜通调腑气。胃胀宜平胃散,大肠胀宜枳壳化滞汤、导痰汤,小肠胀宜木通饮,膀胱胀宜五苓散,三焦胀宜枳壳青皮饮,胆胀宜柴胡清肝饮。
(公元 1528 年)明.薛己(立斋、新甫)着。 一卷。先论口齿、喉舌之证,分为六门,次论骨鲠、诸虫、体气的治法 ,也分六门,末附方药。
病证名。由于腑气失调引起的腹胀。见《症因脉治》卷三。胸前胀满,妨于饮食,为胃胀。肠鸣而痛,濯濯有声,为大肠胀。小便时赤,小腹胀满,为小肠胀。气癃溺涩,小腹胀急,为膀胱胀。气满腹中,空空然响,为三焦胀。胁肋作痛,口苦太息,为胆胀。多因饮食不节,酿痰成积,湿热壅阻,气滞不通所致。治宜通调腑气。胃胀宜平胃散,大肠胀宜枳壳化滞汤、导痰汤,小肠胀宜木通饮,膀胱胀宜五苓散,三焦胀宜枳壳青皮饮,胆胀宜柴胡清肝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