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名。头部癣疮之一种,婴儿湿疹亦名肥疮。俗称秃疮。肥疮,《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凡热疮起,便生白脓黄烂,疮起即浅,但出黄汁,名肥疮。”多因脾胃湿热蕴蒸,上攻头面所致,或因传染所发,初起但见头皮发根有丘疹,渐成小脓泡,形若粟米,破流黄水,结痂色如硫磺,中央凹陷如碟形,发可贯痂中,黄痂剥脱,可见糜烂疮面,有特异气味,或如鼠尿之臭气,无痛但瘙痒明显。或因毛囊被破坏,愈后可留有无发疤痕。相当于头部黄癣。治宜先用葱汤或槐条煎汤洗去黄痂,再于疮面外搽风油膏,或雄黄油膏、苦楝膏等。此外,《圣济总录》卷一百一十七,有“治口肥疮方”。又“口吻疮……世名燕口,又名肥疮。此由脾胃有热,随气熏发,上攻于口唇,与津液相搏所致。”参见燕口疮条。可见有三种不同疾病均名曰肥疮,不可不辨。
(公元前五世纪? )原题战国时秦越人撰。共有 81 个问答。系采摘《内经》的精要,设为问答,解释疑难。
清 黄元御 著
黄元御医书总目录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病名。头部癣疮之一种,婴儿湿疹亦名肥疮。俗称秃疮。肥疮,《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凡热疮起,便生白脓黄烂,疮起即浅,但出黄汁,名肥疮。”多因脾胃湿热蕴蒸,上攻头面所致,或因传染所发,初起但见头皮发根有丘疹,渐成小脓泡,形若粟米,破流黄水,结痂色如硫磺,中央凹陷如碟形,发可贯痂中,黄痂剥脱,可见糜烂疮面,有特异气味,或如鼠尿之臭气,无痛但瘙痒明显。或因毛囊被破坏,愈后可留有无发疤痕。相当于头部黄癣。治宜先用葱汤或槐条煎汤洗去黄痂,再于疮面外搽风油膏,或雄黄油膏、苦楝膏等。此外,《圣济总录》卷一百一十七,有“治口肥疮方”。又“口吻疮……世名燕口,又名肥疮。此由脾胃有热,随气熏发,上攻于口唇,与津液相搏所致。”参见燕口疮条。可见有三种不同疾病均名曰肥疮,不可不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