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名。发于少腹天枢穴部位多因大肠痈疽相连结之化脓性感染。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二十八,该书认为:“天枢隐隐而痛者,大肠疽也;上肉微起者,大肠痈也。”其证多由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湿热凝结大肠而成。初起发热恶寒,自汗腹痛,继则天枢穴处微肿痛,手不可按,大便有坠胀感,或见右腿不能直伸,久则饮食无味,精神不振,肤肌甲错粗糙,甚则于天枢穴处形成脓肿、溃烂难愈。该证与肠痈、少腹痈、小腹痈等,或即同病异名者。内服可选用清肠饮化裁,后期若见气血两虚者可以八珍汤加减治之。或参肠痈等条之诊治原则与方药。
(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病名。发于少腹天枢穴部位多因大肠痈疽相连结之化脓性感染。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二十八,该书认为:“天枢隐隐而痛者,大肠疽也;上肉微起者,大肠痈也。”其证多由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湿热凝结大肠而成。初起发热恶寒,自汗腹痛,继则天枢穴处微肿痛,手不可按,大便有坠胀感,或见右腿不能直伸,久则饮食无味,精神不振,肤肌甲错粗糙,甚则于天枢穴处形成脓肿、溃烂难愈。该证与肠痈、少腹痈、小腹痈等,或即同病异名者。内服可选用清肠饮化裁,后期若见气血两虚者可以八珍汤加减治之。或参肠痈等条之诊治原则与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