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兰石草果

    《中药大辞典》:兰石草果拼音注音Lán Shí Cǎo Guǒ出处

    《西藏常用中草药》

    来源

    为玄参科植物兰石草果实。9~10月采摘。

    功能主治

    《西藏常用中草药》:"治月经不调,下腹疼痛,便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兰石草果拼音注音Lán Shí Cǎo Guǒ英文名Fruit of Tibet Lancea出处

    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玄参科植物兰石草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ancea tibetica Hook. F. Et Thoms.

    采收和储藏: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0-4500m的草地、疏林中或沟谷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7cm,最高不超过15cm。除叶柄有毛外其余无毛。根壮茎细长,节上有1对鳞片。叶对生,成莲座状,通常6-10片;片近革质;倒卵状长圆形至倒卵形或匙形,长2-7cm,先端钝,常有小凸尖,基部渐狭成有翅的短柄,全缘或有不明显的锯齿。花3-5朵簇生或伸长成总状花序;苞片钻状披针形;萼钟状,革质,长约1cm,5裂,裂片钻状三角形;花冠筒长8-13mm,上唇直立,2深裂,偶有几全裂,下唇开展,3裂,中裂片全缘;雄蕊着生近花冠筒中部,花丝无毛;柱头扇状。果实卵状球形,长约1cm,肉质,红色至深紫色,包于宿存的花萼内。种子多数,长圆形,长约1mm,棕黄色。花期5-7月,果期7-9月。

    归经

    脾;肾经

    性味

    味甘;苦;性寒

    功能主治

    行气活血;调经止痛。主月经不调;腹痛;便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

    各家论述

    《西藏常用中草药》:治月经不调,下腹疼痛,便秘。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Chái Hú Yè Liàn Jiá Dòu英文名Bupleurum-leaf Alysicarpus出处始载于《中国主要植物图说》。来源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柴胡叶链荚豆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lysicarpus bupl......
  • 拼音注音Chēnɡ Rǔ出处《开宝本草》来源为柽柳科植物柽柳、桧柽柳或多枝柽柳的树脂。功能主治合质汗药,治金疮。摘录《中药大辞典》......
  • 《中药大辞典》:柽柳拼音注音Chēnɡ Liǔ别名柽(《诗经》),河柳(《毛诗传》),殷柽(《尔稚》郑玄注),雨师(陆玑《诗疏》),赤杨(崔豹《古今注》),人柳(《三辅旧事》),赤柽(《日华子本草》),三春柳(《开宝本草》),春柳(《本草图......
  • 拼音注音Chēnɡ Liǔ Huā出处《岭南采药录》来源为柽柳科植物柽柳、桧柽柳或多枝柽柳的花。功能主治治中风,又清热毒,发麻疹。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摘录《中药大辞典》......
  • 《中药大辞典》:椿叶拼音注音Chūn Yè别名椿木叶(《唐本草》),春尖叶(《重庆草药》)。出处《纲目》来源为楝科植物香椿的叶。化学成分叶含胡萝卜素及维生素B、C。性味苦,平。①《唐本草》:“味苦,有毒。“②《医林纂要》:“甘苦辛,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