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1)大黄、芒硝
二者皆味苦气寒,泻下通便,相须为用,为攻下泻火之峻剂。热毒极盛目病,如化脓性角膜炎、化脓性葡萄膜炎、眶蜂窝组织炎、脓性结膜炎等宜用之。便秘者固然相宜,便不秘者亦宜之,使热毒下撤,即所谓“釜底抽薪”。然得便泻即可,久攻戕伐正气,再者,病者亦不能接受。
(2)大黄、蔓荆子
大黄泄热毒,蔓荆子升清阳,二者相伍,升降并施,使清阳得布,热邪下撤,眼部真气复常。宜于热毒郁结角膜深层的病变,角膜实质炎常用之。大黄并具化瘀功效,本药对亦用于角膜血染证的治疗,利于瘀气消散,促进角膜透明。
(3)大黄、车前子
大黄苦寒通便,车前子甘寒利尿。前者使热毒从后阴而出,后者使热毒从前阴而去。常用于急性结膜炎、角膜溃疡、葡萄膜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等病火热证。
(4)大黄、血竭
血竭味甘而咸,专入血分,善能散瘀血,消肿痛,与泻火化瘀之大黄相伍,其效更卓。常用于眼外伤血瘀肿胀疼痛及内、外眼出血。
(5)大黄、茵陈
为茵陈蒿汤(茵陈、大黄、栀子)中的二味药物。二者皆苦寒,大黄泻热化瘀,茵陈清热利湿,相伍善治湿热瘀结目病。常用于春季卡他性结膜炎,睑结膜乳头累累,球结膜充血显著,痛痒并作者;亦用于角膜溃疡、巩膜炎、内眼出血等病瘀热挟湿者。
《医学正传》(公元 1515 年)明.虞抟(天民)着。八卷。分门论证,以朱震亨的学说为主,参以张仲景、孙思邈、李杲之说,并结合抒发己见。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桩(灵胎、洄溪)着。二卷。分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治法”“书论”“古今”七门,论医学的源流利弊,议论通达。但有时也不免矫枉过正。
(公元 1565 年)明.楼英(全善)着。四十卷。包括总论,脏腑疾病、伤寒、妇人、小儿、运气等,记载病证治法,方药,对于金元医家的学说收载较多。
(1)大黄、芒硝
二者皆味苦气寒,泻下通便,相须为用,为攻下泻火之峻剂。热毒极盛目病,如化脓性角膜炎、化脓性葡萄膜炎、眶蜂窝组织炎、脓性结膜炎等宜用之。便秘者固然相宜,便不秘者亦宜之,使热毒下撤,即所谓“釜底抽薪”。然得便泻即可,久攻戕伐正气,再者,病者亦不能接受。
(2)大黄、蔓荆子
大黄泄热毒,蔓荆子升清阳,二者相伍,升降并施,使清阳得布,热邪下撤,眼部真气复常。宜于热毒郁结角膜深层的病变,角膜实质炎常用之。大黄并具化瘀功效,本药对亦用于角膜血染证的治疗,利于瘀气消散,促进角膜透明。
(3)大黄、车前子
大黄苦寒通便,车前子甘寒利尿。前者使热毒从后阴而出,后者使热毒从前阴而去。常用于急性结膜炎、角膜溃疡、葡萄膜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等病火热证。
(4)大黄、血竭
血竭味甘而咸,专入血分,善能散瘀血,消肿痛,与泻火化瘀之大黄相伍,其效更卓。常用于眼外伤血瘀肿胀疼痛及内、外眼出血。
(5)大黄、茵陈
为茵陈蒿汤(茵陈、大黄、栀子)中的二味药物。二者皆苦寒,大黄泻热化瘀,茵陈清热利湿,相伍善治湿热瘀结目病。常用于春季卡他性结膜炎,睑结膜乳头累累,球结膜充血显著,痛痒并作者;亦用于角膜溃疡、巩膜炎、内眼出血等病瘀热挟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