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证治准绳·幼科》 余热

    作者: 王肯堂

    余热者,谓寒邪未尽传经之遗热也。仁斋曰∶伤寒汗下后而热又来,乃表里俱虚,气不归元,阳浮于外,不可再用凉药,盖热去则寒起,古人戒之,法当和胃气,使阳气收敛归内,其热自止,宜以参苓白术散主之。〔曾〕有小儿热证用表里药后,其热俱退,既退,复热者何也。疗病至此,难以概举,或再解表攻里,或施凉剂,热见愈甚,以阴阳辨之,何者为是,推其原乃表里俱虚而阳浮于外,阴伏于内,所以又发热,宜用温平之药和其里,则体热自除,投钱氏白术散去木香,加扁豆,水煎,及黄 六一汤、安神散,自然平复。若日久汗多烦渴,食减,脉微缓,喜饮热,可服真武汤,虽附子性温,取其收敛阳气,内有芍药性寒,一寒一温,停分得宜,用之无不验矣。〔薛〕汗后血虚而热益甚者,六神散加粳米。汗后气虚而恶寒发热者,补中益气汤。汗后阴虚,阳无所附而热者,用四物汤加参 。汗后阳虚,阴无所附而热者,用四君汤加芎归。

    实脾散治小儿余热不除。

    川芎 茯苓 甘草 白术上锉散。用水煎,食远服。

    参苓白术散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多困少气,中满痞,噫呕吐逆,此药不寒不热,性味和平,常服,调脾悦色,顺正去邪。

    人参(去芦) 白茯苓(去皮) 粉草 白术 白扁豆(如前制) 山药(去黑皮)缩砂仁 薏苡仁 桔梗(锉、炒。各一两) 莲子肉(去心)

    上,锉、焙为末。每服半钱至一钱,用枣汤、空心调服,或温米汤亦可。

    安神散治吐泻诸病后心虚烦闷,触物易惊,气郁生涎,涎与气搏,睡不得宁,预防变生他证。

    人参 白茯苓 半夏(制) 甘草(炙) 陈皮(去白) 枳实(制。各五钱)

    上锉。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片,枣一枚,竹茹小团,煎七分,无时温服。

    有微热渴,入麦门冬去心同煎。

    《简易》凝神散治小儿经汗下热去复作,收敛胃气,清凉肌表,神效。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山药(炒。各一两) 扁豆 粳米 知母 生地黄 甘草(各半两)淡竹叶 地骨皮 麦门冬(各一分)

    细末。每二钱,水小盏,姜二片,枣一枚煎,无时。

    钱氏白术散(见渴)黄 六一汤(见自汗)真武汤(见自汗)六神散(见夜啼)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朱世杰
  • 《外科启玄》(公元 1604 年)明.申斗垣(拱宸、子极)着。十二卷。论述外科各病证治,有图有方,叙述内服外敷,针灸灸烙、熏点、刀割等法,都切实可行。

    作者:
  • 作者:
    祁坤
  • 作者:
  • 作者:祁宏源,清代医家。浙江山阴县人。其祖祁坤为太医院判,精于外科。宏源家学渊源,亦精于外科医理,奉敕与吴谦同修《医宗金鉴》,其中之《外科心法》多为其家之经验,并以其祖之《外科大成》为蓝本修订而成。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薛己
  •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陈实功(若虚,毓仁)着。四卷。所叙疾病百余种,每病列病理、症状、诊断、治法、成败病案,最后选列方剂。既重视内治,也强调外治,既主张早期手术,又反对滥施针刀。对截肢术、下颔正复术、死骨剔除术、鼻瘜肉摘除术、痔漏手术等有所发展。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