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温热经纬》(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着。五卷。搜集多种温热病著作,以《内经》,张仲景等之说为经,以叶桂(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等之说为纬,辨别温病的伏气、外感、内容丰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温病条辨》(公元 1798 年)清.吴瑭(鞠通)著。六卷。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此即纲目槟榔注内所云子是也。形如鸡心,一头尖,一头圆,仅如小指大,外有壳包之。
壳白色如豆蔻形,尖如橄榄,长不及半寸。药肆每于豆蔻中检出,每豆蔻一斤,不过数粒,价亦倍。广南槟榔亦无有专货之者,或云此种始为鸡心槟榔。广南所市者,皆山槟榔,及大腹子而已。时珍循竺氏说,以山槟榔为子,恐误。
治反胃噎膈,余功与广槟榔同。
按∶百草镜∶槟榔今药肆所市者,形扁而圆大,乃大腹子,俗名雌槟榔。广东文昌县出者,名文昌子,尖小者,名主赐槟榔,又名吃子,其形长尖,状如鸡心,内有锦纹,又名鸡心槟榔,即雄槟榔也。另有一种鸡心槟榔,来自洋舶,从白豆蔻内拣出,极罕有,形亦长尖,极小,外有壳,俨如枣核,故又呼枣核槟榔,入药最胜。
耳聋灸法经验广集∶用鸡心槟榔一个,将脐内挖一窝如钱眼大,实以麝香,坐于患耳内,以艾炷灸之,不过三、四次,即效。
小儿疳积胡开甫方∶史君子五个生、五个熟,豆蔻内槟榔用姜汤磨汁,空心蘸史君子肉食,一、二次即愈。
耳出脓豆蔻槟榔为末,吹入立愈(救生苦海)。
口疮豆蔻内槟榔存性,加轻粉敷之(广果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