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幼科心法要诀》 慢脾风

    作者: 未知

    肝盛脾衰金气弱,金失承制木生风,每因吐泻伤脾胃,闭目摇头面唇青,额汗昏睡身肢冷,舌短声哑呕澄清,温中补脾为主剂,固真理中随证从。

    【注】慢脾风一证,多缘吐泻既久,脾气大伤,以致土虚不能生金,金弱不能制木,肝木强盛,惟脾是克,故曰脾风。闭目摇头,面唇青黯,额汗昏睡,四肢厥冷,舌短声哑,频呕清水,此乃纯阴无阳之证。逐风则无风可逐,治惊则无惊可治,惟宜大补脾士,生胃回阳为主。吐泻亡阳者,温中补脾汤主之;大病后成者,固真汤主之;四肢厥冷者,理中汤加附子主之。

    温中补脾汤

    人参 黄 (蜜炙) 白术(土炒) 干姜 陈皮 半夏(姜制) 附子(制) 茯苓 砂仁 肉桂(去粗皮研) 白芍(炒焦) 甘草(炙) 丁香

    引用煨姜,水煎服。

    【方歌】慢脾温中补脾汤,参 白术共干姜,陈半附苓缩砂桂,白芍甘草共丁香。

    固真汤

    人参 白术(土炒) 肉桂(去粗皮) 白茯苓 山药(炒) 黄 (蜜炙) 甘草(湿纸裹煨透) 附子(去皮脐汤泡浸)

    引用姜、枣,水煎服。

    【方歌】固真汤治慢脾风,人参白术桂茯苓,山药黄 煨甘草,附子浸泡最宜精。

    理中汤(方见不乳)

更多中医书籍
  • 《温热经纬》(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着。五卷。搜集多种温热病著作,以《内经》,张仲景等之说为经,以叶桂(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等之说为纬,辨别温病的伏气、外感、内容丰 富。

    作者:
  •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宝诒
  •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高秉钧
  • 《温病条辨》(公元 1798 年)清.吴瑭(鞠通)著。六卷。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作者:
  • 作者: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