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小儿霍乱之病起于仓卒,其证挥霍扰乱,无有宁止。多因夹食伤寒,阴阳不合,上吐下泻,而烦躁闷乱者是也。其邪在上焦则吐,邪在下焦则泻,邪在中焦则上吐下泻。又有上不能吐,下不能泻者,为干霍乱,又名绞肠痧。其病因脾胃之邪无从内出。若加喘满作搐者,十不救一。凡上吐下泻,当分寒热而治之。凡初起勿饮米汤,以主胃邪者难治,宜服藿香正气散。有先泻后吐者,乃脾胃虚寒,故先泻白水,而吐亦不多,口气缓而神气慢,额上有汗,六脉沉细,此为虚冷,宜温之,六君子汤。不愈则理中汤加霍香、木瓜各一钱。
有先吐后泻者,乃脾胃有热,故喘促唇红吐沫,面赤渴饮水浆,脉洪而数,此为热也。
和解之,五苓散加藿香。
其于霍乱,上不得吐,下不得泻,最为危迫,速用盐汤探吐之,必待其吐出宿食积痰,然后用药,或以针刺十指甲边,令血出,或刺膝弯名委中穴,出血即解,后用藿香正气散。
藿香正气散治风邪伤胃,阴阳不和,上吐下泻。
紫苏 腹皮 桔梗 茯苓 法夏 紫朴 白芷 广皮 炙草(等分) 生姜(三片) 大枣(三枚水煎服。
六君子汤即四君子汤加陈皮、法夏,方见伤暑门。
理中汤见伤暑门,加藿香、木瓜各二钱。
加味五苓散治伤暑霍乱吐泻。
焦术 茯苓(各二钱) 猪苓 泽泻 安桂 藿香 木瓜 西砂(各一钱) 生姜(一片) 大枣(一枚) 灯芯(引)
盐汤吐法 其法以温水调食盐略咸,一大碗,令小儿饮之,良久以指探其喉间则吐,一吐即安。
一方用绿豆、胡椒各二十粒,研细,水煎服。如渴甚,将二物研细,以新汲水调服即安。
一方六一散调姜汁水服。
(公元495 ~ 499 年)南齐、龚庆宣着。五卷。现存最早的外科专书,主要有外伤、痈疽、湿疹、疥癣等。对疔疽引起的脓毒血症的早期治疗,外伤肠出的医护,切口引流的部位以及消毒 手术等方面有独到之处。
清 黄元御 著
黄元御医书总目录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小儿霍乱之病起于仓卒,其证挥霍扰乱,无有宁止。多因夹食伤寒,阴阳不合,上吐下泻,而烦躁闷乱者是也。其邪在上焦则吐,邪在下焦则泻,邪在中焦则上吐下泻。又有上不能吐,下不能泻者,为干霍乱,又名绞肠痧。其病因脾胃之邪无从内出。若加喘满作搐者,十不救一。凡上吐下泻,当分寒热而治之。凡初起勿饮米汤,以主胃邪者难治,宜服藿香正气散。有先泻后吐者,乃脾胃虚寒,故先泻白水,而吐亦不多,口气缓而神气慢,额上有汗,六脉沉细,此为虚冷,宜温之,六君子汤。不愈则理中汤加霍香、木瓜各一钱。
有先吐后泻者,乃脾胃有热,故喘促唇红吐沫,面赤渴饮水浆,脉洪而数,此为热也。
和解之,五苓散加藿香。
其于霍乱,上不得吐,下不得泻,最为危迫,速用盐汤探吐之,必待其吐出宿食积痰,然后用药,或以针刺十指甲边,令血出,或刺膝弯名委中穴,出血即解,后用藿香正气散。
藿香正气散治风邪伤胃,阴阳不和,上吐下泻。
紫苏 腹皮 桔梗 茯苓 法夏 紫朴 白芷 广皮 炙草(等分) 生姜(三片) 大枣(三枚水煎服。
六君子汤即四君子汤加陈皮、法夏,方见伤暑门。
理中汤见伤暑门,加藿香、木瓜各二钱。
加味五苓散治伤暑霍乱吐泻。
焦术 茯苓(各二钱) 猪苓 泽泻 安桂 藿香 木瓜 西砂(各一钱) 生姜(一片) 大枣(一枚) 灯芯(引)
盐汤吐法 其法以温水调食盐略咸,一大碗,令小儿饮之,良久以指探其喉间则吐,一吐即安。
一方用绿豆、胡椒各二十粒,研细,水煎服。如渴甚,将二物研细,以新汲水调服即安。
一方六一散调姜汁水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