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幼幼新书》 疟疾寒而不热第十四

    作者: 刘昉

    《巢氏病源》寒疟候∶此由阴阳相并,阳虚则阴胜,阴胜则寒。寒发于内而并于外,所以内外俱寒,故病发但战栗而鼓颔颐也。

    《全生指迷》论大人、小儿疟疾∶若寒从背起,冷大如手,不甚战栗,似欲发热而汗出;或即头痛呕吐时作,其脉迟小。此由脾胃素弱,因气寒而收聚,水谷不能克化,变而成痰。伏痰在内,阴上乘阳,阳为阴所乘,所以作寒逼而成汗。宜服旋复花丸、半硫丸。(方并见本门。)

    《圣惠》治大人、小儿寒疟不止。雄黄丸方

    雄黄 硫黄 朱砂 桂心(末) 干姜(生用) 巴豆(去皮、心,以水二升煮水尽,压去油,研如面。各一分) 麝香(半两) 阿魏(半分)

    上件药相和,研令匀细,以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未发前,以绵子裹一丸安在两耳中,及男左女右,以绵帛系一粒于臂上。一粒可治七人。

    《圣惠》治大人、小儿寒疟,手足鼓颤,心寒面青。宜用此方。

    朱砂(细研) 虎头骨 猢狲头骨 砒霜 天灵盖 阿魏 安息香(以上各半两)

    上件药生捣,罗为末,入朱砂研匀,于端午日午时,用白团和丸如豌豆大。男左女右,手把一丸定后,用绯绢袋子系于中指上,若登溷,即暂解却。一丸可治七人。

    《圣惠》又方

    独头蒜(一颗) 黄丹(半两)

    上件药相和,五月五日午时同捣一千杵,丸如黑豆大。候发时,以温茶下二丸。小儿粟米大一丸。

    《圣惠》治大人、小儿寒疟,阳虚阴盛,内外俱寒,四肢颤掉。常山丸方

    常山(半两) 臭黄 雌黄(各细研) 猢狲头骨 天灵盖 虎头骨 安息香 朱砂 野狸头骨 砒霜 乳香 阿魏 白芥子(各一分) 绿豆

    上件药并生用,捣、罗为末,用软饭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修合之时,勿令孝子、女人知,五月五日午时合为妙。如缓急,即不择日辰合。未发时,以绛囊盛,于中指上系一丸,男左女右。三日如不住,以热水服一丸,立效。有娠妇人及小儿不得服,只得带。忌食热物。

    张涣乌梅丹方治小儿发寒热甚者。

    乌梅肉(一两,炒干) 母丁香 干漆(微炒) 当归 桂心(各半两。以上捣,罗为细末,次入麝) 麝香(一分,研细)

    上件拌匀,炼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粥饮下。量儿大小加减。

    《全生指迷》旋复花丸

    旋复花 桂心 枳实(麸炒) 人参(各五分) 干姜 芍药 白术(各六分) 茯苓 野狼毒 乌头(泡,去皮) 矾石(火 一伏时。各八分)

    细辛(去苗) 大黄(湿纸裹煨) 黄芩 葶苈(炒) 浓朴(去皮,姜汁炙) 吴茱萸(炒) 芫花(炒) 橘皮(洗。各四分) 甘遂(三分,炒)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子大。米饮下三丸,未知加至七丸。小儿黄米大二丸。

    《全生指迷》半硫丸

    半夏(三两,汤洗七遍) 硫黄(二两,研飞)

    上为末,生姜汁煮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不计时候。小儿黍米大三、五丸。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祁坤
  • 作者:
  • 作者:祁宏源,清代医家。浙江山阴县人。其祖祁坤为太医院判,精于外科。宏源家学渊源,亦精于外科医理,奉敕与吴谦同修《医宗金鉴》,其中之《外科心法》多为其家之经验,并以其祖之《外科大成》为蓝本修订而成。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薛己
  •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陈实功(若虚,毓仁)着。四卷。所叙疾病百余种,每病列病理、症状、诊断、治法、成败病案,最后选列方剂。既重视内治,也强调外治,既主张早期手术,又反对滥施针刀。对截肢术、下颔正复术、死骨剔除术、鼻瘜肉摘除术、痔漏手术等有所发展。

    作者:
  •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机(石出、省之)着。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门、附方 165 个。主张治外科必须根据人体内部的情况,然后求之于外。

    作者:
  • 《外科精义》(公元 1335 年)元.齐德之着。二卷。参诸家方论有关疮肿之说,首载诊候,次论血、气、色、脉、后叙痈、疽、疮、肿的治疗等。强调整体观念,倡导攻补兼施。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