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医碥》 中暑

    作者: 何梦瑶

    (或名暑风,以与中风相似也。)

    其证卒然闷倒,汗多,(先出之汗多热,后出之汗多冷。)面垢,(汗多则面油腻。)昏不知人,手足微冷,或吐或泻,或喘或满,多于田间路上烈日中得之。以来复丹末同苏合香丸,(见诸中。)用汤调灌。或单用来复丹调灌,或却暑散水调灌亦得。如仓卒无药,急研蒜水以灌之。盖中暑毒,阳外阴内,(阳气随汗大泄,在内之血液,痰、食,无气以温,皆变寒凝)

    故诸暑药多用热剂。如大顺散之用姜、桂,枇杷散之用丁香是也。大蒜辛暖,暖取其回阳,辛取其通窍散结。(阴寒凝结,痰涎阻滞,则关窍不通也。)又蒜气臭烈,能通诸窍,大概极香极臭之物,皆能通窍也。候稍苏,继以益元散。(见伤暑。)气实者,苍术白虎汤,气虚者,人参白虎汤。(并见发热。)热死人切勿便与冷水,(恐热血得冷而凝结也。)及卧冷地,正如冻死人不得遽近火也。故凡行路 死者,惟得置日中热地上,令人溺热土,取罨其脐,或令近火,以热汤灌之,或布蘸热汤,更易熨其心腹脐下,(以引热外出也。观汤火伤者,误以冷水洗之,即激火内攻,可见。)急以二气丹汤灌之。一方用不蛀皂角,刮去黑皮,烧烟欲尽,盆合地上,周遭令勿透烟,每用皂角灰一两,甘草末六钱,和匀,每服一钱,温浆水调下,昏迷不醒者,不过两服。盖中暑人,痰塞关窍,皂角能疏利去痰也。又有暑迷一证,似中而轻,(但昏迷耳,未至闷倒。)欲睡懒语,(暑气乘心,烦闷所致。)壮人香薷饮加黄连一钱,虚人星香散(见中风)加香薷一钱。醒后冷汗不止,手足尚逆,烦闷多渴者,香薷饮。若过投冷剂、致吐利不止,外热内寒,烦躁多渴,(内寒何以渴,汗出津竭也。)甚欲裸形,此阴盛格阳,宜温药,香薷饮加附子,浸冷服。渴者,缩脾饮加附子,亦浸冷服。(详伤暑门。)

更多中医书籍
  • 清 黄元御 著

    黄元御医书总目录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作者:
  • 作者:
    陈念祖
  • 作者:
    周扬俊
  • 作者:
    元简
  • 北宋.王洙录传《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辨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其方、并疗妇人。

    作者:
  • 作者:
    尤怡
  • 作者:
    尤怡
  • (公元 219 年)汉.张机(仲景)着。三卷。

    北宋.王洙录传《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辨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其方、并疗妇人。林亿取《金匮玉函要略方》的杂病和有关的附方, 编为《金匮要略方论》。 内容包括内科杂病、妇科、急救、饮食禁忌等 25 篇,计 262 方。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