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粉苞苣

    《全国中草药汇编》:粉苞苣拼音注音Fěn Bāo Jù别名

    杂赤咸巴[西藏]

    来源

    菊科苦荬菜属植物细叶苦荬菜Ixeris gracilis Stebb.[Lactuca gracilis (Wall.) DC.],以全草入药。夏季采全草,洗净晒干。

    性味

    苦,微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止痛。用于黄疸型肝炎,结膜炎,疖肿。

    用法用量

    2~4钱。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粉苞苣拼音注音Fěn Bāo Jù别名

    细叶苦菜(《广西植物名录》),杂赤咸包(藏名)。

    出处

    《西藏常用中草药》

    来源

    为菊科植物粉苞苣全草。7~8月采收。

    生境分布

    生于田野、路旁。分布西藏,广西、浙江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0~20厘米。茎直立,基部分枝呈簇生状。叶互生,披针形,长5~8厘米,宽约0.5厘米,全缘,几无柄。头状花序顶生,排列成聚伞花序;总苞片2层;花黄色,两性,全由舌状花组成,先端5齿裂;雄蕊5。瘦果具多棱,顶具1喙,喙顶有白色不分枝冠毛。

    性味

    苦,微寒。

    功能主治

    ①《西藏常用中草药》:"清热解毒,消炎止痛。治黄疸型肝炎,结膜炎,疖肿。"

    ②《广西植物名录》:"治痨咳,疮疖。"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4钱。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粉苞苣拼音注音Fěn Bāo Jù别名

    细叶苦菜

    英文名Herb of Slenderleaf Ixeris出处

    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细叶苦荬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xeris gracilis (DC.) Stebb. [Lactu-ca gracilis (Wall.) DC.]

    采收和储藏:7-8月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路边、草坡和荒野。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中、华南和醅。

    原形态

    细叶苦荬 草本,高16-50cm。全株细弱。全株无毛。基生叶莲座状,条状披针形,长7-15cm,宽5-9mm,先端渐尖,基部下延成窄叶柄,全缘,有时近基部边缘具睫毛;茎上部叶与基生叶相似,但较小,无叶柄。头状花序多数,排成伞房状,有细梗;总苞长5-7mm;外层总苞片卵形,内层总苞片7-8,条形,先端稍钝;舌状花黄色,长7-9mm,先端5齿裂。瘦果纺锤形,稍扁平,棕褐色,长约3mm,具条棱,喙短,长约1mm,冠毛浅棕褐色,长3-4mm。

    性状

    性状鉴别 全草长10-30cm。茎单一或基部分枝。叶互生,皱缩,完整叶展平后呈条状披针形或长条形,长4-15cm,宽5-9mm,全缘,几无柄。头状花序序排列成聚伞关。瘦果纺锤形,棕褐色,具条棱,喙短,长约1mm。气微,味苦。

    化学成分

    全草含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1]。

    性味

    味苦;性微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主黄疸型肝炎;结膜炎;疖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

    1.《西藏常用中草药》:清热解毒,消炎止痛。治黄疽型肝炎,结膜炎,瘫肿。

    2.《广西植物名录》:治咳,疮瘫。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降丹拼音注音Bái Jiànɡ Dān来源学名:Hydrangyrum Chloratum Compositum。由汞与其它药物加工制成。注意有毒。不供内服。功能主治杀虫。外治痈疽发背一切疔毒。用法用量2~6厘。备注原......
  • 拼音注音Bái Yǐnɡ Tái Cǎo来源药材基源:为莎草科植物白颖苔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rex rigescens(Franch.)V.Krecz.[C.stenophylla Wahlb.var.rigescens Fr......
  • 拼音注音Bái Fàn Shù别名鱼眼木、鹊饭树来源大戟科白饭树属植物白饭树Fluggea virosa (Roxb. ex Willd.)Baill.[F. microcarpa Bl.],以全株入药。随用随采,多鲜用。性味苦、微涩,凉。......
  • 拼音注音Bái Fàn Shù Yè出处《生草药性备要》来源为大戟科植物白饭树的枝叶。生境分布生于溪旁、路边、灌木丛中。分布广西、湖南,贵州,广东、台湾等地。原形态白饭树(《生草药性备要》),又名:金柑藤,鱼骨菜,白鱼眼、鱼眼木、白火炭、白......
  • 《中药大辞典》:白饭树根拼音注音Bái Fàn Shù Gēn别名薏米蕴(《岭南采药录》),鱼眼报(《南宁市药物志》)。出处《南宁市药物志》来源为大戟料植物白饭树的根,随时可采,洗净,切片,晒干。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白饭树叶“条。化学成分树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