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此胃、大肠、肾三经之病。盖大肠脉入下齿中,胃脉入上齿中,而肾主骨,齿为骨之余也。胃火盛则血出如涌,而齿不动摇,或见口臭,牙龈腐烂肿痛,此浓酒浓味所致,宜清胃火,便结可下之。若口不臭,牙不痛,但齿动不坚,或微痛不甚,而牙缝时多出血者,此肾阴虚,火动而然,宜滋肾水,六味丸(见虚损)主之。若肾火虚而上浮者,八味丸(见虚损)主之。《医旨绪余》述所治三人齿衄,出血甚多,皆以三制大黄末二钱,枳壳汤少加童便调下,去黑粪而愈。缘阳明热盛,冲任二脉皆附阳明,故血如潮涌。若肾虚,血必点滴而出,齿亦悠悠而疼,必不如此暴且甚也。
《伤寒明理论》(公元 1156 年)金.成无己着。三卷。对于《伤寒论》的 50 个证作了分析此较。 附方论一卷,论仲景方 20 首的方义。
(公元 219 年)汉.张机(仲景)着。十六卷。总结三世纪以前的临床经验,包括治疗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在辨证施治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 原本在西晋前已散失。
此胃、大肠、肾三经之病。盖大肠脉入下齿中,胃脉入上齿中,而肾主骨,齿为骨之余也。胃火盛则血出如涌,而齿不动摇,或见口臭,牙龈腐烂肿痛,此浓酒浓味所致,宜清胃火,便结可下之。若口不臭,牙不痛,但齿动不坚,或微痛不甚,而牙缝时多出血者,此肾阴虚,火动而然,宜滋肾水,六味丸(见虚损)主之。若肾火虚而上浮者,八味丸(见虚损)主之。《医旨绪余》述所治三人齿衄,出血甚多,皆以三制大黄末二钱,枳壳汤少加童便调下,去黑粪而愈。缘阳明热盛,冲任二脉皆附阳明,故血如潮涌。若肾虚,血必点滴而出,齿亦悠悠而疼,必不如此暴且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