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手太阴肺经络,起于中府穴,终于少商穴。
手厥阴心包络,起于天地穴,终于中卫穴。
足厥阴肝经络,起于大敦穴,终于期门穴。
手少阴心经络,起于极泉穴,终于少冲穴。
足少阴肾经络,起于涌泉穴,终于俞府穴。
足太阴脾经络,起于隐句穴,终于大包穴。
凡人两手足各有三阴脉三阳脉,以合为十二经也。
手之三阴从脏走至手,手之三阳从手走至头,足之三阴从足上走入腹,足之三阳从头下走至足,脉络传至,周流不息,故经脉者,行气血、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手阳明注足阳明太阴,足太阴注手少阴太阳,手太阳注足太阳少阴,足少阴注手心、足少阳,手少阳注足少阳厥阴,足厥阴腹还注手太阴。其气*以平旦为纪,以漓水下百刻,昼夜流行,与天同度,终而复始也。
《医学心悟》(公元 1732 年)清.程国彭(钟龄)着。五卷。总结了辨证施治的八纲、八法、因证立方,条分缕析,多为临床心得之语。末附《外科十法》。
手太阴肺经络,起于中府穴,终于少商穴。
手厥阴心包络,起于天地穴,终于中卫穴。
足厥阴肝经络,起于大敦穴,终于期门穴。
手少阴心经络,起于极泉穴,终于少冲穴。
足少阴肾经络,起于涌泉穴,终于俞府穴。
足太阴脾经络,起于隐句穴,终于大包穴。
凡人两手足各有三阴脉三阳脉,以合为十二经也。
手之三阴从脏走至手,手之三阳从手走至头,足之三阴从足上走入腹,足之三阳从头下走至足,脉络传至,周流不息,故经脉者,行气血、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手阳明注足阳明太阴,足太阴注手少阴太阳,手太阳注足太阳少阴,足少阴注手心、足少阳,手少阳注足少阳厥阴,足厥阴腹还注手太阴。其气*以平旦为纪,以漓水下百刻,昼夜流行,与天同度,终而复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