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医学心理学》 二、应激过程的模式

    为了便于理解,根据近年来几家学者的见解归纳出应激过程的模式如图5-1。此模式表明,一个应激过程可以区分为四个部分;输入、中介、反应、结果。而以认知评价为主的心理中介为关键部分。

    应激处理过程的心理模式(据Claus改画)

    图5-1 应激处理过程的心理模式(据Claus改画)

    以下就输入、中介机制、反应三个部分进行讨论。

    (一)输入部分――心理应激原

    心理应激原是指环境对个体提出的各种需求。经个体认知评价后可以引起心理及/或生理反应的刺激或情绪。可分为四类:

    1.躯体性应激原 指直接作用于躯体的理化与生物学刺激物,是Selye早年提出的生理应激原,最初只是把这些刺激物看作是引起生理反应的因素。现在则认为刺激物可导致心理反应。

    2.心理性应激原 包括人际关系的冲突。个体的强烈需求或过高期望、能力不足或认知障碍等。

    3.社会性应激原 可以概括为两大类“

    (1)客观的社会学指标:指经济、职业、婚姻、年龄、受教育水平等差异。

    (2)社会变动性与社会地位的不合适:包括世代间的变动(亲代与子代的社会环境变异);上述社会学指标的变迁;个人的社会化程度、社会交往、生活、工作的变化;重大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动等。

    4.文化性应激原 这是指因评议、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引起应激的刺激或情境。如迁居异国他乡;语言环境改变等“文化性迁移”。

    医学心理学中常用“心理社会因素”(psychosocial factor)一词来泛指心理应激原。为了进行研究,不少学者致力于对心理社会因素客观评定的探索。Meyer首先研究出一种称为“生活大事表”的诊断工具,用以记录病人一生中所遇到的重大事件及所患的疾病,发现两者有一定联系.

    Holmes及Rahe在Meyer表的基础上作了补充修订,提出了可供客观定量评定的“社会重新适应评定量表”共43个项目,以生活变化单位计量。我国郑延年、杨德森(1983),张明园等(1987)先后编制了适合国情的生活事件量表。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郑寿全,字钦安 
  • 清 黄元御 著

    黄元御医书总目录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作者:
  • 作者:
    李中梓
  • 作者:
    吴坤安
  • 作者:
    严则庵纂辑、裘庆元辑
  • 《伤寒明理论》(公元 1156 年)金.成无己着。三卷。对于《伤寒论》的 50 个证作了分析此较。 附方论一卷,论仲景方 20 首的方义。

    作者:
  • (公元 219 年)汉.张机(仲景)着。十六卷。总结三世纪以前的临床经验,包括治疗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在辨证施治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 原本在西晋前已散失。

    作者:
  • 作者:
    刘完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