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松花粉

    《中国药典》:松花粉拼音注音Sōnɡ Huā Fěn英文名POLLEN PINI来源

    本品为松科植物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花粉。春季花刚开时,采摘花穗,晒干,收集花粉,除去杂质。

    性状

    本品为淡黄色的细粉。体轻,易飞扬,手捻有滑润感。气微,味淡。

    贮藏

    置干燥处,防潮。

    鉴别

    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花粉粒椭圆形,长45~55μm,直径29~40μm,表面光滑,两侧各有一膨大的气囊,气囊壁有明显的网状纹理,网眼多角形。

    归经

    归肝、脾经。

    性味

    甘,温。

    功能主治

    燥湿,收敛止血。用于湿疹,黄水疮,皮肤糜烂,脓水淋漓,外伤出血;尿布性皮炎。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撒敷患处。

    摘录《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松花粉拼音注音Sōnɡ Huā Fěn别名

    松花、松黄(《唐本草》)。

    出处

    《唐本草》

    来源

    为松科植物马尾松或其同属植物的花粉。4~5月开花时,将雄球花摘下,晒干,搓下花粉,除去杂质。

    生境分布

    主产浙扛、江苏、辽宁、吉林、湖北等地。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松节"条。

    性状

    干燥松花粉为淡黄色的细粉末,用扩大镜观察,呈均匀的小圆粒。体质轻飘,易飞扬,手捻有滑润感,不沉于水。气微香,味有油腻感。以黄色、细腻、无杂质、流动性较强者为佳。

    化学成分

    含油脂及色素等。

    炮制

    筛去杂质,晒干或烘干。

    归经

    《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

    性味

    甘,温。

    ①《本草衍义》:"味淡。"

    ②《纲目》:"甘,温,无毒。"

    注意

    《本草衍义补遗》:"多食发上焦热病。"

    功能主治

    祛风益气,收湿,止血。治头旋眩晕,中虚胃疼,久痢,诸疮湿烂,创伤出血。

    ①《纲目》:"润心肺,益气,除风,止血。亦可酿酒。"

    ②《本草汇言》:"疗久痢,解酒毒,清血热。"

    ③《本经逢原》:"除风湿,治痘疮湿烂。"

    ④《随息居饮食谱》:"酿酒主养血息风。"

    ⑤《江苏植药志》:"预防汗疹。外用作创伤止血剂。"

    ⑥《四川中药志》:"收敛止血。治皮肤湿疹,黄水疮湿烂不结痂。"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钱;浸酒或调服。外用:干掺或调敷。

    复方

    ①治风眩头旋肿痹,皮肤顽急:松树始抽花心(状如鼠尾者佳,蒸细,切)二升,用绢囊裹,入酒五升,浸五日,空腹饮三合,再服大妙。(《元和纪用经》松花酒)

    ②治酒毒发作,头痛目眩,或咽喉闭闷,或下利清水,日数十行,形神萎顿:松花一两(焙),陈皮五钱,川黄连五钱,甘草二钱。俱微炒磨为末,与松花和匀。每早晚各服二钱,白汤调服。(《本草汇言》)

    ③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便秘:松花粉一钱,冲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④治久痢不止,延及数月,缠绵不净:松花每服三钱,食前米汤调下。(《本草汇言》)

    ⑤治婴儿湿疹:松花粉一钱,炉甘石粉一钱,鸡卵黄三个。先将鸡卵煮熟,去白取黄,再放金属小锅煎熬,即有卵黄油析出,取油去渣,用此油调松花粉、炉甘石粉涂患部,一至三次(已化脓者无效)。(《健康报》1955年10月28日)

    ⑥治尿布皮炎:松花粉撒布患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⑦外伤出血:松花粉外敷伤口。(《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各家论述

    《本草经解》:"松花,味甘益脾,气温能行,脾为胃行其津液,输于心肺,所以润心肺也。益气者,气温益肝之阳气,味甘益脾之阴气也。风气通肝,气温散肝,所以除风。脾统血,味甘和脾,所以止血也。可酿酒者,清香芳烈,宜于酒也。"

    摘录《中药大辞典》
更多中药材
  •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牛尾七别名牛尾七、大岩七来源蓼科白牛尾七Rheum emodi Wall.,以根入药。生境分布云南。注意3~5钱,水煎服或生吃及泡酒服,亦可捣烂外包患处。功能主治苦、甘,寒。用法用量清热解毒,止血,生肌。主治肺热咳嗽,......
  • 《中药大辞典》:白牛胆拼音注音Bái Niú Dǎn别名毛老虎(《生草药性备要》),猪耳风、大力黄(《广西野生资源植物》),白叶菊(《广西中兽医药植》),大麻香、毛柴胡、白面风、土蒙花(《湖南药物志》),大刀药、白背风、白羊耳、华耳木、金边......
  • 拼音注音Bái Niú Dǎn Gēn别名山白芷、土白芷、小茅香、黑骨风、寻骨风、铁杆香、白面风根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羊耳菊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nula cappa (Buch.-Hma.)采收和储藏:立夏后采挖,洗净,鲜用或晒......
  • 《中药大辞典》:白牛膝拼音注音Bái Niú Xī别名小九占牛(《滇南本草》),九股牛膝、长深根(《云南中草药》)。出处《滇南本草》来源为石竹科植物狗筋蔓的根。夏末秋初采挖,除去茎叶,洗净晒干。生境分布产于云南。性状干燥根细长圆柱形,长12......
  • 来源堇菜科白犁头草Viola alata Burgsd.,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广西。性味辛、酸,寒。功能主治解热,拔毒,散瘀。疖肿,疮疡,急性乳腺炎,跌打肿痛:用鲜全草适量加红糖少许,共捣烂外敷。急性结膜炎,乳汁不通:用全草3~5钱,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