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柳宝诒与致和堂

    黄炜 江阴市致和堂中医药研究所

    柳宝诒(1842年~1901年),字谷孙,号冠群,又号惜余主人,江苏江阴周庄镇东街人,晚清名医。据《江阴县志》称:“其为人和厚好学,能文工书,尤长于医,苏常一带,妇孺皆知。”

    柳宝诒出身清贫,从小手不释卷,博览群书,所读以经史子集为主,旁及历代医学。清同治四年(1865年)考中秀才,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京师行医,士大夫们前来就医,常常妙手回春。后来,柳宝诒看到清延政治腐败,便离开仕途,返回家乡,钻研医道。由于他医术精湛,前来求医问药者应接不暇。先生对贫苦百姓前来就诊,不仅悉心诊疗,而且不收诊金还奉送药物。诊室内设有木质钱箱,病家投数十小钱或银币数角,从不论多寡,亦不设人监视。先生对患者诊疗则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必使痊愈而后快,一生以救人疾苦为己任,先生认真负责之态度可窥见一斑矣。在治病之余,柳宝诒还著书立说,传道受业。柳氏一生医著颇丰,著有《素问说意》、《温热逢源》、《柳选四家医案》、《惜余医案》、《惜余医话》等医籍。其中《温热逢源》、《柳选四家医案》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他的《惜余医案》成为当时江南中医界重要的参考书,可谓人手一册。他培养了上百名学生,分布在江浙一带。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柳宝诒在周庄东街开设柳致和堂药店;1894年,又在江阴城东大街开设“柳致和堂”分店。他在《致和堂跋》中说:“万物所藉以生养者,太和元气也。天时人事,或失其和则病矣。医药者,将以调其不和者,俾得致其和也。”所以将店号取名“致和”。致和者,致力于医,饮之太和也。先生存心济世,普救病患,积毕生之经验,丸散膏丹,按症试服,奏效如神。为方便百姓购药,柳氏特将致和堂所备丸散膏丹分门列目,对各方的中药炮制、配伍、治病之理等进行评释,汇编成《柳致和堂丸散膏丹释义》一册,于清光绪四年木刻印行,扉页由晚清大文学家——俞樾亲笔题字。柳致和堂著名的秘制柳氏圣济大活络丹、人参再造丸、保赤金丹等尤有特殊之功效,远近采购,闻名遐迩。柳致和堂炮制的加皮酒、玫瑰酒于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银奖。由于柳宝诒医术高明,济世有方,“柳致和堂”盛极一时,在中医药界“南有庆余堂,北有同仁堂,中有致和堂”之誉。致和堂于1995年获得国内贸易部颁发的“中华老字号”称号,2008年再度通过国家商务部的“中华老字号“审批。2010年“致和堂膏滋药制作技艺”入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致和堂因其中药材地道、质量上把关严格、药师审方细致、严谨、服务态度和蔼,为江阴及周边城市市民所称道,每天前来抓药者络绎不绝。

更多中药材
  • 很多的朋友平时由于工作繁忙,在喝中药的时候喜欢一次性煮出好多来,然后用专业的塑封袋进行包装以后储存,然后平时在喝的时候,取出一份进行加热,这样会节约很多的时间,但是中药材长时间的存放以后,它的药效可能会有所下降,并且还可能会出现有霉变的可能......
  • 铁苋菜,是乡下田间地头常出现的一种植物,很多农村人常把它当做下饭的菜吃,但是普通人却不知道铁苋菜也是一种很好的药物,铁苋菜:别名人苋、血见愁、海蚌含珠、撮斗装珍珠等,属大戟科铁苋菜属植物铁苋菜Acalypha australis L,以全草......
  •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黄麻素,人们对它褒贬不一 ,很多人对它产生抗拒和厌恶,其实只是因为我们对它认识不够全面,麻黄素是麻黄(Ephedra)中所含的生物碱,在古代中国医学的《伤寒论》中巳作为生草药用于治疗,1887年由长井长义进行了结晶分离,本......
  • 我们常说的中药其中有些是由很多不一样的药材组合在一起形成的,药材虽不同,但组合在一起却对治疗疾病有着更好的疗效,麻黄桂枝汤就是由不同成份组成的一种中药,它对人的身体具有神奇的保健功效,被广大的朋友们所信赖和推崇,麻黄桂枝汤在医学上也同样发挥......
  • 大家一看名字,麻黄根和麻黄根本就是一种东西嘛,名字相像的物种有许多,然而他们有时并不是同一种植物,就像麻黄根和麻黄两者的功效截然不同;我们来看一下麻黄根和麻黄的区别,麻黄,发汗散寒,宣肺平喘,能利水消肿;麻黄根,治阳虚自汗和阴虚盗汗;两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