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科汇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着。十二卷。汇集清以前各家之说参以家传之法而成书。主要内容有伤科理论、解剖、手法、内外各证、医案、用药处方等。
查古籍
《伤科汇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着。十二卷。汇集清以前各家之说参以家传之法而成书。主要内容有伤科理论、解剖、手法、内外各证、医案、用药处方等。
(公元 1808 年)清.钱秀昌着。六卷。首绘各种体表,骨度和伤科器具图,次叙金疮论治、治伤法论、跌打损伤内治症等不同伤病治疗三十六则,再次为治伤汤头歌括和附录各家 秘方。
清 黄元御 著
黄元御医书总目录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清 黄元御 著
黄元御医书总目录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圣济总录》(公元 1117 年)宋.太医院编。二百卷。分 66 门,每门又分若干病证,阐述病因病理,详述治法方药,是北宋时期搜方较多的医学全书。
麻毒原来只肺胃,红斑五六日方出;
六腑肠胃之热,蒸于肺,外感内伤并发,与痘证表似同而里实异。初热三日,出、胀共三日,出而又没,没而又出,出没一周时许。重者,遍身绷胀,眼亦封闭。有赤、白、微黄不同,仍要红活,最嫌黑陷及面目胸腹稠密。咽喉缵缠者逆,发不出而喘者即死。与大科瘾疹相似,又与发斑相似。但发斑如锦纹,有空缺处如云头状;麻即如麻,遍身无空,但疏密不同耳。仍有夹斑、夹丹、夹疮同出者。
初起寒热咳嚏鼽,
初起呵欠,发热恶寒,咳嗽喷嚏,流涕头眩,宜升麻葛根汤加紫苏、葱白以解肌,切忌大汗。斑不红者亦宜,乃麻证初起之神方。潮热盛,加芩、连、地骨皮;谵语,调辰砂六一散;咳多,加麻黄、杏仁、麦门冬、石膏;咳甚另用凉膈散加桔梗、地骨皮;泄泻,合四苓散;便血,合犀角地黄汤;吐衄血,加炒栀子;小便赤,加木通。寒热似疟,小柴胡汤。
面赤全不思食味。
初起全类伤寒,但面赤、中指冷为异耳。
烦喘便秘谵如狂,
已出,烦躁作渴者,解毒汤合白虎汤;喘满便秘者,前胡枳壳汤∶赤茯苓、大黄、甘草,五味水煎服。
便秘三四日者,小承气汤、防风通圣散;谵语溺秘者,导赤散,如泔者,四苓散加车前、木通;谵语如狂者,解毒汤,调辰砂六一散。
或时便血并吐衄;
大便血,或小便亦见血者,犀角地黄汤合解毒汤;吐血、衄血,解毒汤加炒山栀、童便。轻者,黄芩汤加生地、山栀;重者,凉膈散加生地、山栀、童便。
又或泻湿与呕干,
泄泻,解毒汤合四苓散。喘兼泄泻、溺涩者,柴苓汤;烦渴作泻者,白虎加苍术汤、猪苓汤。热盛干呕,解毒汤;伤食呕吐,四君子汤;夏月因暑作呕,四苓散加人参,忌用豆蔻、木香、姜、桂热药。
始终杂证皆热炽;
麻证初起,已出已没及一切杂证,与痘毒大同,但始终药宜清凉。虽然麻爱清凉,痘爱温,不易常道;虚则补,实行泻,医家活法。故治麻,亦有血虚而用四物汤,气虚而用四君子汤,天寒伤冷,则温中理中之药,一时之权也。
没后余毒内攻钻,循衣妄语昏神智。
没后余热内攻,循衣摸床,谵语神昏丧智者死。如热轻余毒未除,必先见诸气色,须预防之,始终以升麻葛根汤为主,或消毒饮、解毒汤,随证选用。仍忌腥、葱、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