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大发汗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发汗拼音注音Dà Fā Hàn别名

    白花藤、大毛豆、断肠叶

    来源

    为豆科崖豆藤属植物滇桂崖豆藤Millettia bonatiana Pamp.,以入药。夏、秋采挖,洗净切碎,晒干备用。鲜用四时可采。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灌丛及岩隙溪边。分布于云南。

    原形态

    攀援木质大藤本,长达10米,小枝密生短茸毛,老渐脱落。单数羽状复叶互生,长达30厘米;叶柄较短,长约6厘米;有小叶9~13片,小叶片卵圆形或矩状椭圆形,长5~8厘米,宽2~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至钝圆,全缘或稍波状,常稍卷曲,两面均密被丝状茸毛,老叶近无毛,小叶柄短。夏季开花,总状花序腋生,长5~9厘米,有花数朵;花梗纤细,长约7毫米;蝶形花冠淡紫白色,长约2厘米,旗瓣近圆形,端钝反曲。荚果条形,长约10厘米,两端均窄,密被黄色茸毛。种子约6粒。

    性味

    苦、辛,热。有毒。

    功能主治

    发汗解表,祛风除湿。感冒无汗、头痛、鼻塞,风湿疼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1~3分,研末,温开水或酒送服,或浸酒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大发汗拼音注音Dà Fā Hàn出处

    《文山中草药》

    来源

    为豆科植物白花藤萝。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岩石缝或灌木丛中。

    原形态

    攀援状落叶灌木,高1~2米。嫩枝绿色,老枝灰黄色。树皮常不规则开裂。嫩枝、叶和叶柄有黄色细毛,最后无毛。叶为单数羽状复叶,小叶9~13片,长6~10厘米,宽3~4厘米,卵形或长椭圆形,先端短尖,基部圆形至几心形,两面皆有丝状细毛;总叶柄基部微膨大,长15~20厘米。总状花序下垂,长10~15厘米:花白色,长2~2.5厘米。荚果长15~20厘米,密生绒毛。花期6~7月。

    毒性

    大发汗过量服用,可产生呕吐,腹痛、眩晕、粘膜干燥、血压增高等症状。除对症处理外,可用金银花、甘草、红糖等煎水内服解救。

    性味

    味苦辛,性热。有毒。

    注意

    体弱及孕妇慎服。

    功能主治

    发汗解表,除风祛湿。治风湿疼痛,跌打损伤,感冒发热,头痛鼻塞。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酒冲,1~3分。外用:研末调敷。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大发汗拼音注音Dà Fā Hàn别名

    白藤、白龙藤、白仙丹。

    英文名Root of Wisteflower Wisteria出处

    出自《文山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白花藤萝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Wisteria venusta Rehd.et Wils.

    采收和储藏: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全年均可采,洗净,切片,晒干。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云南。

    原形态

    白花藤萝 攀援状落叶灌木,高1-2米。嫩枝绿色;老枝灰黄色,树皮常不规则开裂。奇数羽状复叶;叶与花同时开放,小叶9-13,长6-10cm,宽3-4cm,小叶片卵形或长椭圆形,先端短尖,基部圆形至几心形,两面均被丝状细毛;总叶柄长15-20cm,基部膨大。总状花序,下垂,长10-15cm;花白色,萼钟状,短5齿裂,下面裂齿较大;旗瓣大,外弯,基部有附属体,翼瓣镰形,基部有耳,龙骨瓣钝;雄蕊10,二体。荚果长15-20cm,密生绒毛。种子数颗,球形。花期6-7月,果期8-9月。

    化学成分

    根瘤含抗肿瘤的多糖(polysaccharide)。

    归经

    肺;脾经

    性味

    味苦;辛;性温;有毒

    注意

    体弱及孕妇慎服。

    功能主治

    发汗解表;祛风除湿;散瘀止痛。主感冒发热;头痛鼻塞;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0.3-0.9g;或浸酒;或煎汤。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Cì Zhēn Cǎo别名鬼针草、盲肠草、一包针、粘身草、婆婆针、金盏银盘、跟人走、钢叉草来源菊科刺针草属植物刺针草Bidens bipinnata L.及三叶刺针草B. pilosa L.,以全草入药。夏季开花时采收,切段,晒干。......
  • 别名掌叶木、七加皮、鸭脚罗伞、空壳洞来源五加科刺鸭脚木Brassaiopsis glomerulata (Blume) Regel,以根、树皮、叶入药。生境分布广东、广西及西南地区。性味甘、微辛,温。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散瘀。主治风湿骨痛......
  • 《中药大辞典》:刺黄柏拼音注音Cì Huánɡ Bò别名安徽小檗、黄柏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来源为小檗科植物刺黄柏的根、茎或树皮。秋季采收。生境分布生于山谷石隙间或溪边林下、山地灌丛中。分布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原形态落叶灌木,高1米左右......
  • 拼音注音Cì Huánɡ Bò Yè来源药材基源:为小檗科植物黑果小檗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erberis heteropoda Schneid.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洗净,晒干。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0-1500m的山......
  • 拼音注音Cì Huánɡ Bò Jīnɡ Yè出处《峨嵋药植》来源为小檗科植物刺黄柏的茎叶。7~10月采。性味《四川常用中草药》:“苦,寒。“功能主治①《峨嵋药植》:“粉末治黄水疮。煎水服,治虫牙、火牙。“②《四川常用中草药》:“清热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