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查古籍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温病条辨》(公元 1798 年)清.吴瑭(鞠通)著。六卷。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夫附骨疽者.以其毒瓦斯深附于骨间.疼痛不已.亦有三种之分.一曰缓疽.二曰石疽.三曰附骨疽.皆因气体衰弱.感受贼风.而有经久不治.延缓而成也.经曰.百病乘虚而入是也.初感之贼风痛.皮肤不甚热.而脉沉缓.微恶风.自汗.喜热熨.痛则少减是也.宜服引越婢汤治之剂.然附骨疽但痛无休.或寒热而无汗.经久不治.阴极生阳.寒化为热.方能腐溃是也.盖缓疽其热缓慢.数月半载不溃.延挨日久.色变紫黑.皮肉俱烂.故名曰缓疽.石疽者.亦寒热相袭.深伏骨髓.但肿痛坚硬如石.故名曰石疽.其治法皆宜补托之剂.加附子等药.以其性温热而消骨内寒痛.临症相得.妙在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