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卫生宝鉴》 阴黄治验

    至元丙寅六月.时雨霖霪.人多病瘟疫.真定韩君祥.因劳役过度.渴饮凉茶.及食冷物.遂病头痛.肢节亦疼.身体沉重.胸满不食.自以为外感伤.用通圣散两服.药后添身体困甚.方命医治之.医以百解散发其汗.越四日.以小柴胡汤二服.后加烦热躁渴.又六日.以三一承气汤下之.躁渴尤甚.又投白虎加人参柴胡饮子之类.病愈增.又易医用黄连解散汤、朱砂膏、至宝丹之类.至十七日后.病势转增传变.身目俱黄.肢体沉重.背恶寒.皮肤冷.心下痞硬.按之而痛.眼涩不欲开.目睛不了了.懒言语.自汗.小便利.大便了而不了.命予治之.诊其脉紧细.按之虚空.两寸脉短不及本位.此证得之因时热而多饮冷.加以寒凉药过度.助水乘心.反来侮土.

    先囚其母.后薄其子.经云.薄所不胜乘所胜也.时值霖雨.乃寒湿相合.此为阴证发黄明也.予以茵陈附子干姜汤主之.内经云.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以淡渗之.以苦燥之.附子、干姜.辛甘大热.散其中寒.故以为主.半夏、草豆蔻.辛热.白术、陈皮苦甘温.建脾燥湿.故以为臣.生姜辛温以散之.泽泻甘平以渗之.枳实苦微寒.泄其痞满.茵陈苦微寒.其气轻浮.佐以姜附.能去肤腠间寒湿而退其黄.故为佐使也.煎服一两.前证减半.再服悉去.又与理中汤服之.数日气得平复.或者难曰.发黄皆以为热.今暑隆盛之时.又以热药治之.何也.予曰.理所当然.不得不然.成无己云.阴证有二.一者始外伤寒邪.阴经受之.或因食冷物伤太阴经也.二者始得阳证.以寒治之.寒凉过度.变阳为阴也.今君祥因天令暑热.冷物伤脾.过服寒凉.阴气大胜.阳气欲绝.加以阴雨.寒湿相合.

    发而为黄也.仲景所谓当于寒湿中求之.李思顺云.解之而寒凉过剂.泻之而逐寇伤君.正以此也.圣圣之制.岂敢越哉.或者曰.洁古之学.有自来矣.

    【茵陈附子干姜汤】治因凉药过剂.变为阴证.身目俱黄.四肢皮肤冷.心下痞硬.眼涩不欲开.自利蜷卧.

    附子(炮.去皮脐.三钱) 干姜(炮.二钱) 茵陈(一钱二分) 白术(四分)

    草豆蔻(面裹煨.一钱) 白茯苓(去皮.三分) 枳实(麸炒) 半夏(汤泡七次)

    泽泻(各半钱) 陈皮(三分.去白)

    上十味 咀.为一服.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渣.凉服.不拘时候.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陈士铎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创建活动自2003年开展以来,各地积极开展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为指导各级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一步深入开展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我局对各示范区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规律性经验和规范性做法进行提炼、整理,起草制定了《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指南(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在工作中参考使用。在试行过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联 系 人:严华国 吴 迪

    联系电话:010-65914966 65930672(传真)

    二○○九年八月五日

    作者:
  • 作者:
  • (约着成于东汉时代以前)。

    三卷。原言已佚,散见《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今有清.孙星衍等辑本若干种。 本书收药物 365 种,分为上、中、下三品,是后汉以前药物学的总结。

    学术价值:

    文献价值:我国现存最早之药学著作。

    理论价值: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之基础。

    实用价值:记载之药物,大多朴实有验,历用不衰。

    作者:
  • 作者:
    徐大椿
  • 作者:
    陈修园
  • 作者:
  • 作者:
    陈会撰、刘瑾补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