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太平圣惠方》 治时气谵言诸方

    作者: 王怀隐、陈昭遇等

    夫时气热毒攻心。则心神烦乱。阳气大盛。遂则谵言。目赤心烦。不得睡卧。精神惊悸。言语失常。毒瓦斯不除。肠中结燥。其脉洪数者。是其候也。

    治时气热毒躁闷。谵言。口舌干渴不止。宜服秦艽散方。

    秦艽(去苗)黄芩木通犀角屑麦门冬(去心)玄参蓝叶栀子仁甘草(炙微赤锉以上各三分)赤芍药(一分)桔梗(一分去芦头)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治时气大热。闷乱谵语。宜服白藓皮散方。

    白藓皮犀角屑川升麻大青甘草(炙微赤锉以上各一两)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服。

    治时气谵语欲走方。

    生鸡子白(一枚)川芒硝(一两细研)生甘草末(一钱)上件药。以生华水一中盏。搅令匀。吹去沫。不计时候。服之。

    治时气心膈大热烦闷。言语失度宜服生地黄饮子方。

    生地黄(三两)玄参(一两)赤茯苓(一两)麦门冬(一两)犀角屑(一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上件药。都细锉。和匀。每服半两。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治时气烦热如火。谵语欲走方。

    人参(一两去芦头)甘遂(一两煨令微黄)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新汲水调服。须臾。更令病患多饮冷水。得吐之为效。

    治时气但谵语烦躁不安。宜服猪苓散方。

    猪苓(三分去黑皮)白藓皮(三分)泽泻(三分)赤茯苓(三分)大青(三分)麦门冬(一两去心焙)川大黄(三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新汲水调下三钱。

    治时气热毒在脏。谵语口干。烦躁。宜服犀角丸方。

    犀角屑栀子仁川大黄(锉碎微炒)铁粉(细研)马牙硝(以上各一两)甘草(三分炙微赤锉)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温竹叶汤。下三十丸。

    治时气大热不退。谵语。大便难。大黄丸方。

    川大黄(二两锉碎微炒)黄芩犀角屑猪苓(去黑皮)枳壳(麸炒微黄去瓤)川朴硝(以上各一两)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麦门冬汤。

    温温下三十丸。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朱世杰
  • 《外科启玄》(公元 1604 年)明.申斗垣(拱宸、子极)着。十二卷。论述外科各病证治,有图有方,叙述内服外敷,针灸灸烙、熏点、刀割等法,都切实可行。

    作者:
  • 作者:
    祁坤
  • 作者:
  • 作者:祁宏源,清代医家。浙江山阴县人。其祖祁坤为太医院判,精于外科。宏源家学渊源,亦精于外科医理,奉敕与吴谦同修《医宗金鉴》,其中之《外科心法》多为其家之经验,并以其祖之《外科大成》为蓝本修订而成。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薛己
  •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陈实功(若虚,毓仁)着。四卷。所叙疾病百余种,每病列病理、症状、诊断、治法、成败病案,最后选列方剂。既重视内治,也强调外治,既主张早期手术,又反对滥施针刀。对截肢术、下颔正复术、死骨剔除术、鼻瘜肉摘除术、痔漏手术等有所发展。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