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温病条辨》白话译本商榷

    中医古籍,文词简奥,义理艰深,学用每感不便。八十年代末,崔月犁先生倡议组织《白话中医古籍丛书》并付诸实施,《温病条辨》白话译本(孟澍江主编,中外文化公司春秋出版社1988年出版)为其中之一。该书以现代语言复述原著,通俗易懂,有利普及。然事属新创,偶有失疏在所难免。现谨就某些不尽如人意之处,略陈陋见恭求教正。

    一、译则刍识

    本书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编译说明〉)。但无论如何,尊重和忠实于原著,乃是翻译的公认原则。恩格斯《资本论》第三卷序指出:“研究科学问题的人,最要紧的是对于他所要利用的著作,学会照著者写这部著作的本来样子去研读,并且最要紧的是不把著作中没有的东西包括进去。”古籍今译也要尊循施行。也就是说,翻译只是语言不同而无实质差异,原著的一切(包括学术缺陷在内)都要全部译出,以期反映其历史的真实面目,使读者知道它确是斯人斯世的作品。其次还应看到,同一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出发,动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即使观点相反,也未必就是正误的对立,这在科学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因此,翻译决不能对原著进行实质性更改,否则即使起古人于地下,能否赞同尚在未定之数,而且现在能否被普遍接受亦有待证实,更何况译者所论日后也可能由自己或他人加以修订,届时又当怎样置评?为说明问题,举例为证。《温病条辨》徵保序曾曰:“天地、阴阳、日月、水火,罔非对待之理。”译作:“天地、阴阳、日月、水火,无不反映了对立统一的关系。”应该说,徵氏之论是传统认识,并无新奇和不可理解之处。译文所述“对立统一的关系”,则是现代哲学归纳,有着严格的科学规定。尽管译者可以持有那种观点,而徵氏却绝对不可能形成如此深刻见解。勉强让古人说今话,反会削弱译文的可信度。

    二、直译呈询

    直译是指古今词语的对应转换。必须注意的是,在中医学科中,大量的专业概念和术语是历代沿承的,除已废用者外,通常不宜变动。若或更改,则需含义确切并前后一致。这里试就本书〈上焦篇〉“手太阴(太阴)”的翻译作一浅析。该篇提及“手太阴(太阴)”者共29条,“手太阴”原文不动或“太阴”译作“手太阴”者10条,“手太阴”或“太阴”译作“手太阴肺经”者18条,“手太阴”译作“肺、胃,而重在于胃”者1条。表明有所区别,含义各异。何以如此,当然有其道理,因受译文限制而无法说明,但这正是读者发问之由。如第2条原文为:“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自注云:“太阴,脏也”;“阳盛必伤阴,故首遏太阴经中之阴气”。可见“手太阴”包括“肺脏”和“肺经”在内。条文译作“大凡温病,邪由口鼻而入,所以多先侵犯上焦手太阴肺经。”仅指其一似欠妥贴。若再与〈中焦篇〉“足太阴(太阴)”全都译作“足太阴脾”相较,是说上焦太阴多指经脉,中焦太阴专指脏器,能否符合本意?又如第22条中的“名曰暑温,在手太阴”,译作“此可称为暑温,是邪在肺、胃,而重在于胃”。这里以短语对应“手太阴”是否为直译姑置不论,但一则吴氏自注阐释病机从未关涉腑,译文缺乏可靠依据;次则“手太阴”非但不能扩展及“胃”,更不能“重在于胃”;再则〈中焦篇〉第37条曾谓:“风温、温热、温疫之在中焦,阳明病居多;湿温之在中焦,太阴病居多;暑温则各半也。”既然暑瘟传至中焦没有“重在于胃”,病在上焦岂可若是?

    三、意译献疑

    意译与直译相对而言,以其不拘于古今词汇的转换而有较大的灵活性,但需准确表达,“并且最要紧的是不把著作中没有的东西包括进去。”对此取〈上焦篇〉第1条的翻译请商如次。原文曰:“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译作:“温病是感受温热之邪引起的一类外感病,因这类疾病都具有热象偏重、容易化燥伤阴的共同特点,所以统称为温病。它们包括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等多种,四时皆有,但发病时令各不相同。”对比可知,原文只界定温病所属的具体疾患,何为温病并无明示,他处亦未见及。译文对温病给予现代定义式的表述,显系意译;而所含病种则从原文,当为直译。如果肯定前者,援例可将伏暑补入作为温病之一。因该书的确载有伏暑,译者的篇首〈引言〉也是那样认为的。若谓条文缺伏暑而不能增添,那么“温病者”的意译同样难以立足。另外该条自注有“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之述,译作“如盛夏炎暑,最易形成暑热病邪,感受此种病邪,引起壮热、汗多、渴饮等症的,就称为暑温。”考本篇第30条云:“暑兼湿热,偏于暑之热者为暑温。”同篇第22条自注谓:“若纯热不兼湿者,……不得混入暑也。”译文所述则系“纯热”,而篇首〈引言〉却将暑温归于湿热为温病,究竟何者为确?

    四、译校偶疏

    (一)、讹脱倒衍:抽核〈上焦篇〉从〈引言〉至〈补秋燥胜气论〉共版面字数4.7万余,讹脱倒衍计66字,比率颇高。其中讹字52个多因形近所致。特别是该篇第49条“温温温热之邪”,“温”字再三连用,实属校对失慎引起。应予商讨的是:1、书中苇根、元参、真珠等药,译时有从原文,或易作芦根、玄参、珍珠等,这虽无碍实质,却不应参差互见。2、〈上焦篇〉第14条瓜蒂散服法中“不吐,再服”,译作“不吐,再服第二杯”,其后三字疑衍。因煎时用水二杯,煮取一杯。先服半杯,得吐为有效,无需再服。若不吐,则继服剩余半杯催吐。“不吐,再服”即指此,通常均可理解,不必赘述。若欲追加说明,当是“第二次”而决非“第二杯”。

    (二)、漏译检略:择查〈上焦篇〉第1~58条,发现译时有所缺遗:1、第35条前“伏暑”项下之注“按暑温、伏暑,名虽异而病实同,治法须前后互参,故中下焦篇不另立一门”全部缺译。2、条文自注中,第2条“咸角”;第3条“春气在头”,“浊气归下”;第4条银翘散方论牛蒡子“散结”;第28条“偏于火而兼湿也”;第29条“重浊者土音也,其兼足太阴脾土可知”;第30条“且阳不下交于阴也”;第37条“火之象也”,“水之象也”,“一则外实中虚,一则外虚中实”;第54条桑杏汤服法“一次煮成三杯”等,均无译文。

    (三)、体例微瑕:1、简化字应用,如徵与征,在作姓氏时,读音有异,本非一字,不可互代。本书〈编译说明〉谓:“增补了徵以园序”,而该序之末则称“征保拜书”。2、〈原病篇〉目下载有“朱武曹先生评”,既然汪瑟庵和徵以园按语均已收译,朱氏点评亦不应缺如。若予舍弃,需加说明。3、译者加注,本书仅在〈上焦篇〉第4条自注中见及,谓:“《伤寒论》原文是: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亦无‘桂枝汤主之’五字。每(按:当作此)段引文,显有讹错。”若用这种体例,则可注之处还有很多。4、书名和人物年代处理不一。如〈补秋燥胜气论〉第8条自注中的〈袖珍〉等,应象其他文献那样译出全称。又如〈凡例〉第3条谓“明代王安道”,〈上焦篇〉第4条银翘散方论则作“元代末年王安道”。

    五、粗浅建议

    本书是为代替《温病条辨》原著而作,基本目的已经达到。前述实系向隅之见,当然不可以偏概全。但同时也潜怀杞人之忧,正如钱锺书先生《七缀集·林纾的翻译》指出的那样:“翻译本来是省人家的事,免得他们去学外文、读原作,却一变而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而我们读了原作,马上掷开了译本。”所述虽指外文中译,而对古籍今译也具有借鉴意义。故特建议:如能再版,最好是原文和序言对照,同时另撰〈译后记〉,详细评介该书及其作者,并结合实例阐明翻译原则,尤需交待疑难内容的处理,尽量避免读者可能产生的困惑。

更多中药材
  • 庞国明 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在辨证施膏,正确确立主方之后,要合理选用药材。膏方旨在调养防复、缓图起效,与治病救危、务求速效有别,且需较长时间服用。因此,口感必须宜人,否则难以推广久服。选药组方时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用膏方不要和“治病救危......
  • 高峰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呈缓慢起病、反复发作、逐渐进展的过程,最终导致死亡,其气道病变的不可逆性和治疗手段的局限性造成了本病不可避免的高病死率。因此预防COPD的发生和进展是控......
  • 急性胰腺炎是消化系统常见急症之一。按临床表现分为轻型急性胰腺炎与重型急性胰腺炎两种。前者多见,临床上占急性胰腺炎的90%,预后良好;后者少见,但病情危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临床上,大多数患者的病程呈自限性;20%~30%患者临床病情凶险。......
  • 王金亮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张某,女32岁,2008年10月17日初诊。患者于3月前晨起发现头枕部斑秃一块,后来逐渐发展而成全秃,经多方医治罔效,头部光亮,羞于见人,夜寐多梦,大便干,月经先期,量多色红,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辨证为心血亏损......
  • 庞国明 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编者按:膏方又称膏滋,系指药材反复煎煮,去渣浓缩后加辅料制成的半流体或固体制剂,是中医的传统剂型。随着近年来膏方热的广泛兴起,膏方在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凸显出来。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院长、河南省首届名中医庞国明教授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