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内陷”出自何处

    疽毒或除疔疮以外的其他疮疡,因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于里,客于营血,内攻脏腑,称之为内陷,此已被医林同仁所首肯,但内陷之名究竟源自何处,却众说不一。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溯源于下,以就正于同道。

    高等医药院校第五版教材《中医外科学》谓:“内陷之名,见于《温热经纬》,其说:‘病在卫分,……以邪从气分下行为顺,邪入营分内陷为逆也。’是指病邪由表入里,由浅入深。而后,《疡科心得集》由此引申,运用于疽病,称之谓‘其中犹有三陷变局,谓火陷、干陷、虚陷也,’”。因此书为高校教材,故影响最广,却不知其误人最众:查诸医史,《温热经纬》刊行于1852年,其作者王孟英生于,1808年,《疡科心得集》付梓于1805年,由此可知,《疡科心得集》成书于王孟英出生前3年,其怎能引申王孟英的高论呢?如此谬误,以讹传讹多年,实在令人费解之至!

    《中医大辞典·外科骨伤五官科分册》说:“内陷出《外科大成》卷一。”此将内陷之说面世也提早了187年。书中辨内陷条目中谓:“始则高肿,至十数日,内外忽平塌者,此内攻之候也。”又日:“初起寒热拘急疼痛脉沉细者,为毒气内陷也”;“右诸症,发出则生,内陷则死”;“形势内陷,败症齐出”等等,较详细地描述了内陷的症状、体征及预后。但这也并非为内陷的最早记载,在此书以前的诸多文献对内陷有着较为详细、全面的阐述,兹分述如后:

    晋末·刘涓子撰,南齐·龚庆宣整理,约成书于五世纪的《刘涓子治痈疽神仙遗论》最早提出毒邪内陷的症状及其预后:“阳毒发背,……满背焮肿热如饮之状,赤紫或红如焰,脓毒难成,成后不止,止后痛不除,蓦忽数日之间,复平如旧,将谓肿消,此是内攻内陷,不可疗矣。”此似初期火陷之证。另如:“人有患酒食毒发背者,……初起痈头似小弹子后大如拳,坚如石,痛遍四肢,加之拘急,口苦,舌干,腹急,大小便涩,十数日,从头面手足虚肿及脏腑通泄如利,内急痛者,是其症也。乘方肿引急用攻肿发穴溃脓,汤药内实,外泄脓水,不可放纵,迟缓则皮肉腐坏,烂骨烂筋,渐成脓多,因而感邪内攻者死矣,”似与溃脓期干陷的症状符合。

    宋·陈自明撰于1263年的《外科精要》曰:“腑气浮行于表,故痈疽浮高为易治;脏血沉寒主里,故疽肿内陷为难治。”元·齐德之《外科精义》提出:“气血虚者,托里补之,阴阳不和,托里调之”,“庶不至正虚者导致毒邪内陷,邪盛者脓毒旁窜深溃,引伤透膜之虞”。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疡医》对内陷的预防、全身症状和局部体征以及其预后的判断均有记载。卷一收录预防内陷的措施为:“秘方托里散,治一应疮毒,始终常服,不致内陷”。卷三描述内陷的症状及体征是:“后及脑出疽,疮辄内陷,凹一韭叶许,面包表青黄不泽,四肢逆冷,汗出身清,时复呕吐,脉极沉细而迟;”“井疽……若冷气攻心,精神恍惚.呕吐冷痰.恶闻食臭,毒气内陷,腹胀满者,不治。”发背篇又有:“其间有如盏面大者,此不大,缘为毒气深沉,内虚.毒气近膜也,此必内攻脏腑,却外入四肢,先攻头面虚浮,后攻手面,次攻两足面肿,名曰毒气散入四肢,其人支嘶气脱,眼睛黑小,十指肿黑、干焦,不治。”有似后期的虚陷症状。书中根据患者的全身症状及体征来判断内陷的预后:“发眉……干枯紫陷,刺之无脓,吐逆烦躁,神昏不食者死。”“足肘发……脓清紫陷者死。”

    《外科正宗》对内陷的预后亦有“平塌阴陷者死.”“黑陷者死,”“紫陷者死”等记录。《疡科心得集》广集前人对内陷的理论探讨,加以归纳、总结,运用于疽病.称之为:“其中尤有三陷变局,谓火陷、干陷、虚陷也。火陷者,气不能引血外腐成脓,火毒反陷入营,渐致神迷.发痉发厥。干陷者,脓腐未透,营卫已伤,根盘紫滞,头顶干枯,渐致神识不爽,有内闭外脱之象。虚陷者,脓腐虽脱,新肉不生,状如镜面,光白板亮,脾气不复,恶谷日减,形神俱削,渐有腹痛便泄寒热。”将内陷分为火陷、干陷、虚陷三种类型,对三陷证的发生阶段、病因病理、症状与体征等描述甚详,对后世疽毒内陷的辨证施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从成书的年代来看,内陷首见于《刘涓子治痈疽神仙遗论》;从其内容来分析,首推《证治准绳·疡医》;《疡科心得集》则为最早将内陷归纳总结分型者。

更多中药材
  • 膝盖是一个特别怕凉的一个结构,特别是中老年朋友膝盖不好,就会觉得这一着点儿凉马上就不行了。怎么办呢?教你一个妙招,就是热敷,热敷的时候可以简单就用海盐,这种盐袋子里面装的这种粗盐粒子,然后加热一下之后敷腿上就可以了。但是要注意一定不要烫伤,......
  • 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的效果是非常好的,治疗绝大部分类型的颈椎病。那么也可以配合中药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的效果会更好,同时注意姿势。比如说我们常见神经根型颈椎病,还有一类很常见这个交感神经刺激。这一类的颈椎病,它这个症状从头到脚都会有,这一类效果是......
  • 拉肚子是可以减肥的,但是它属于一种不健康的减肥方法,它减掉的不是脂肪,而是身体里的水分,对身体的危害较大。长期腹泻是吃进去的食物营养和水分没有得到充分的吸收就排出体外,容易导致脱水、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等疾病。导致腹泻的原因很多,如果腹泻......
  • 一、含糖多的食物。中医讲,甘入脾虽能补脾益气,但同时也会助湿,甘甜的食物,含糖量高,含淀粉类多的食物,对于有湿气的人来说,不适合多吃。二、生冷的食物。中医讲,寒凉伤脾,伤脾后,脾的运化功能减弱,也容易促进湿气生成。三、油腻的食物。煎炸烧烤食......
  • 需要煎熬的中药都建议尽可能在熬之前先泡10到20分钟,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中药材因骤然受热,使其表面所含的蛋白质凝固,细胞壁变硬,从而不利于水分渗入和有效成分析出,造成药效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