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秋季练养肺功

    中医根据季节的变化对人体影响的规律,总结出了秋季易损肺气的理论,提示人们,在秋季应注意适应天气的变化,好好保护肺气,避免发生感冒、咳嗽等疾病。为此,宜练养肺功。

    第一,摩鼻、浴鼻。不少人鼻腔黏膜对冷空气过敏,秋季一到,便伤风、流涕。除去必要的治疗外,在夏秋交季之时,经常按摩鼻部很有好处。将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摩擦,有热感后,用双手拇指外侧滑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30次左右,然后,按摩鼻翼两侧的迎香穴15~20次(迎香穴位于鼻唇沟与鼻翼交界处)。每天摩鼻1~2遍,可增强鼻的耐寒能力,亦可治伤风、鼻塞不通。如果每日清晨或傍晚,用冷水浴鼻则效果更好。方法是将鼻浸在冷水中,闭气不息,少顷,抬头换气后,再浸入水中。如此反复3~5遍。亦可用毛巾浸冷水后敷于鼻上。

    第二,冷水浴。冷水浴对提高身体耐寒能力,促进周身血液循环是十分有益的,它可以预防感冒、支气管炎,也可以改善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的功能。进行这种锻炼可在夏末开始,先用温水,逐渐改用冷水,同时用毛巾擦身。长期进行这种锻炼,精神清爽,皮肤润泽,不易感冒。

    第三,躬身撑体。端坐,全身放松,调匀呼吸,然后,两腿自然交叉,躬身弯腰,两手用力支撑,使身体上抬3~5次为1组。可根据个人体力,反复做3~5组。注意:两臂支撑要用力,用力时,宜闭息、不呼吸。身体上抬时,要尽量躬身;双腿自然交叉,是为了避免借下肢的力量支撑身体。所以,要用臂力,腿不要用力。这种方法可以通达肺气,疏通肺的经脉,具有调养肺气的作用,对风邪伤肺及肺气虚损均有调养的功效。

    第四,捶背。端坐,腰背自然直立,双目微闭,放松,两手握成空拳,反捶脊背中央及两侧,各捶3~5遍。捶背时,要闭气不息。同时,叩齿5~10次,并缓缓吞咽津液数次。注意:捶背时,要从下向上,再从上到下,沿背捶打,如此算1遍,先捶脊背中央,再捶左右两侧。这种方法可以畅胸中之气,通脊背经脉,预防感冒着凉,同时具有健胃养肺的功效。

    第五,摩喉。上身端直,坐立均可,仰头,颈部伸直,用手沿咽喉部向下按搓,直至胸部。双手交替按搓20次为1遍,可连续做2~3遍。注意:按搓时,拇指与其他四指张开,虎口对准咽喉部,自颏下向下按搓,可适当用力。这种方法可以利咽喉,具有止咳化痰的功效。

    第六,按天突。用拇指按压天突穴10~15次。具有止咳平喘的功效。

更多中药材
  • 皋永利 山东中医药大学关于“辨证分型”,中医界又有争论,反对意见认为,“辨证分型”会固化辨证论治的灵活性,有违辨证论治的根本精神,不利于中医临床思维的发展。笔者以为这是对“辨证分型”的误识。“辨证分型”对中医贡献巨大,不容否定。是对疾病基本......
  • 笔者从事中医临床15年来,体会到要学好中医,须多读经典,兼阅中医各家学说,博众家之长,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学古人之法之方很有必要,但师古而不可泥古,古法古方亦可新用。笔者将名医吴又可的“三甲散”用来治疗肝硬化腹水多例,均取得较满意的......
  • 冯某,女,43岁,2010年10月13日初诊。患者主诉平素怕冷,遇寒则咳,咳则遗尿,已达五六年之久,秋冬季节加重。数年来,屡次求医,中、西药物服用颇多,然疗效欠佳,因友人介绍,故来就诊。刻诊见舌淡胖,苔白微腻,脉沉迟无力,右尺尤甚。脉症合参......
  • 充血性心力衰竭或称心功能不全,由于心脏泵功能减退,致静脉瘀血,动脉血液灌注不足,心脏不能充分排出足够的血量满足机体代谢和发育的需要而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多为心肌病变或结构异常使心脏负荷加重而引起,如不及时治疗,往往导致死亡。小儿各年龄期均可发......
  • 魏文浩 魏斋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中医医院“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载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寒之而热者”,指用苦寒泄热法治热证,病不愈反见热者,是指肾阴(真阴)不足之虚热,而非有余之实热;“取之阴”即治宜滋其肾阴(肾之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