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秋季进补忌走偏

    经过了漫长的炎夏酷暑,人们消耗了大量的体力和精力。因此,有句俗话说:“入夏无病三分虚。”入秋后,气候干燥,又是慢性病容易复发和病情加重的季节。因此,大多数人认为,为了增强体质,秋季应对自己的身体进行调补。秋季如何补养,以增强体质,抗病益寿,是人们比较关注的话题。

    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秋季补养,既要重视“物补”,又要重视“心补”,两个轮子齐动,切忌一味偏补,应注意兼顾气血阴阳,防止过偏而引发其他疾病。

    所谓“物补”,即进行食补、药补,这是有形之补。但对一些体弱者,尤其是老年人来说,因血虚气衰,生理机能减退,突然进补,往往“虚不受补”。因为,入秋后必须作“底补”,使人体逐渐适应补品的作用,为冬补打基础,作准备。

    秋补应选用一些防燥护阴、滋肾润肺的平和滋补品。对易出现口舌生疮、口鼻干燥、咽喉肿痛、干咳无痰或少痰、便秘等秋燥伤身症状者,可使用清肺、润肺、止咳的中药,如杏仁、沙参、蛤蚧、核桃仁等,以补肺养肾纳气。老年人及体弱者,还可服用金匾肾气丸等中成药,以增强免疫力。

    所谓“心补”,是指进行精神调摄,这是无形之补。宋代大养生家陈直说:“秋时凄风惨雨,多动伤感,若颜色不乐,便须多方诱悦,使役其心、神,则忘其秋思。”因而,秋季补养勿忘心理调适。一是“持乐”,即保持快乐、轻松的心态。面对草枯叶落、万物凋零、繁景将逝的深秋,切不可陷于凄凉、沉重垂暮的伤感之中。二是“作乐”,即积极地参加一些琴棋书画、花卉盆景、写作、垂钓、养鸟养鱼等情趣活动。三是“寻乐”,即加强体育运动,动于乐,在运动中寻求增强体质的喜悦,培养不畏艰险、坚忍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

更多中药材
  • 遗精指的是在睡眠当中发生的不自主的射精,尤其是在青少年当中非常的多见,有人问这算不算一种病,正常人在婚后啊,一般是不会出现这个症状,在青壮年时期偶发的已经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果说发作的频率非常的高,比如说每个月可能都会有好几次,甚至每周......
  • 首先啊,在喝药的时候,不管是西药还是中药,一般情况下我们是不建议喝酒的,最主要的原因呢,是很多的药物会和酒精产生相互作用,影响到治疗啊,影响到药物的疗效,有些呢,还会发生一些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第二个原因呢,酒本身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很多负面影......
  • 就是来月经的时候,出现大便溏稀,大便次数多等这种情况,这个我们中医上讲叫做经前腹泻。这种情况往往是由于脾气虚或者是一个肾阳虚造成的。这个我们可以在月经期用热水或者是暖宝宝来ç进行热敷,热敷的原因呢,第一个可以驱散让我们体内的寒气,温暖我们的......
  • 生理性的经常喝喝水量少,大量的出汗,尿液的浓缩,以及某些食物、药物有关系,不需要治疗。病理性的尿泡沫可能因为糖尿病导致尿糖的升高,慢性肾脏疾病导致尿蛋白的增加。另外呢,女性的尿泡沫增加可能和妇科炎症有关系,一些青年男性的尿泡沫大多和前列腺炎......
  • 中医认为冲任、气血不调,血海蓄溢失常会导致月经前后无定期。通常肾虚、脾虚或者肝郁型体质的人会出现这种情况。对于肾气不足导致的肾虚的人经量少、色淡质稀、还常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的症状。在调理时需要补益肾气,养血调经。脾虚的人都是由于脾的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