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有时,毅力比药物更重要

    我始终认为,就像先贤所强调的“教学相长”一样,医疗行为是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两者之间,同样存在着“医患相长”的互动性。本人就经常从患者身上获得教益。

    有这么一位让我充满敬意的女患者,40多岁,公安干警,且为某部门领导,虽身材娇小,却毅力坚强,抗癌征程中不屈不挠,真可谓“铿锵玫瑰”,令人敬佩。她正是凭借着这种毅力和坚强,几近不可思议地从癌魔羁绊中抽身而出,乐呵呵地工作生活在常人之中,成为真正的生命强者。

    我第一次看到她约在一年半前,前额稀疏的头发,面色黧黑,伸出手来切脉时,掌面灰黑、指甲发紫、舌两边满是瘀斑,一看就是个正经历着大剂量化疗的患者。她患的是结肠癌肝转移,肠癌已切除,肝转移很厉害,并伴有腹腔淋巴转移。经历了数不清次数的化疗,同时配合中药零毒抑瘤,开方时她每次都叮嘱我剂量大些,没关系的。更令我油然起敬的是,即便这样,她仍在工作,一边化疗、一边工作,最多化疗当天休息。她告诉我,仅手术那段时间,她静卧着休息,只要能下地,即工作半天;体力稍恢复,便整天工作。由于她的肝转移是多发的,转移性肝癌本即化疗效果欠佳。但考虑其他地方也有病灶,故全身化疗用了不少。后又做介入。介入时她叮嘱操作医师,不要管身体反应,药水尽可能多打一点,以利于康复。近半年多来,由于种种因素,化疗等无法再做下去了,我也不主张她过度依赖化疗、介入。就以中医药为主,自2006年以来,她几乎每隔2周就给我打个电话,报告一些好消息。这次B超做下来,肝内肿块小了0.8公分,淋巴结小了0.5公分等等。听她的话,那种轻松劲似乎不是在讨论自己的病情,而是在交流某种无关痛痒的信息。相比之下,大多数女患者如惊弓之鸟,稍有不适即作无限联想,总以为又一次灾祸临头,那真是天壤之别。而正是这种差别,这几个月来,她各方面的情况均显著改善,体内病灶都显示出同步缩小或被控制之势。我坚信,她一定能最终治愈和康复的。最近她已基本上放弃了化疗,之所以仍不断传来佳音,除中医药零毒抑瘤确有佳效,且这种佳效随时间延续而日趋巩固外(顺便指出,这正是中医药治疗的特点),更重要的恐怕是基于她坚韧的毅力与积极向上的心态。因为“运药者,神气也”(古代医家之名言)。再好的药物,充分发挥作用还有赖于个体自身良好的机能状态。而这种机能状态,又很大程度受制于个体的精神心理状态及意志、毅力等个性特征。

    其实,笔者在多年前组织中华医学会心身学会专家主编《心身医学》专著时,在《心身相关性肿瘤》一章中就已明确指出:“恶劣的生活、工作环境、经济状况,不良的生活行为和习惯,人际关系失和以及长期的精神刺激等均会造成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功能的紊乱和变化,引起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抗病能力减弱,诱使细胞突变而发生肿瘤。”“良好的心理情绪及应有的社会支持可起到调整机体平衡,增强免疫功能,有利于肿瘤向好的方面转归,可使肿瘤处于‘自限状态’,甚至自然消退。相反,恶劣的情绪进一步降低了机体抵抗能力,可促使病情恶化。”(何裕民等主编《心身医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30页)而国外的研究表明:信念坚定、意志坚强或矢志于、热衷于某高尚事业,或坚决否定自己患癌,甚或是偏执者(偏执者也常表现出意志坚强),患恶性肿瘤的预后要比其他人好的多。不少癌症自愈者就属于这些类型。而值得敬佩的这位生命的强者,正是对这一现象的最好注脚。我想,如果患者都能向她学习,也许彻底康复的比例将会大幅度增加,我们真的能改写人类与癌症的抗争史。

更多中药材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李家民主任从事中医儿科工作已近40年,秉承享誉津门的“小儿王”任宝成老中医的思想,注重“脾胃学说”,结合任老的验案及其自身多年的临床经验,继承和发扬“脾胃论”的学说,逐渐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学术思想——以“脾胃为中心......
  • 胡本先 陕西岚皋县中医医院刘某,男性,44岁,因肛门块物肿痛反复发作两个月来院就诊。自诉两个月前突发肛门左侧有一鸽蛋大小包块,肿胀疼痛,经抗生素静滴治疗,疼痛稍减,肿块未消,每因劳累则肿痛又起,无恶寒发热,无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无便血,大......
  • 熊兴江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内科痤疮病机多属血热、湿热、热毒、血瘀,一般多将本病分为肺热证、血热证、胃肠实热证、热毒证、湿毒血瘀证等,治疗上分别选用泻白散合枇杷清肺饮、桃红四物汤、清胃散、五味消毒饮和除湿解毒汤等。但我们发现,临床辨治......
  • 王业龙 安徽省岳西县王业龙中医诊所鬼箭羽性寒,味苦。功能活血散瘀,杀虫。《本草述》:“鬼箭羽,如《本经》所治,似专功于女子之血分矣。又如苏颂所述古方,更似专功于恶疰及中恶气之毒以病于血者也。”忍冬藤性寒,味甘,气平,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可以......
  • 王金亮 侯红霞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脾胃病者,医者多倡导东垣之论,一部《脾胃论》集脾胃学术之大成,其论述详于温补而少于清滋,往往忽略脾阴治疗,后世医家也多遵其说。然脾与其他脏腑一样,也有阴阳之分。纵观古今立说,论脾阴者颇多。《灵枢·五邪》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