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参观中医药博物馆记趣

    厉秀昀

    最近,有朋友来京旅游,去过了大部分知名景点以后,想静下心来逛逛北京的博物馆,寻找一下北京作为文化中心的感觉。正好我手头有两本今年的博物馆通票,里面有两家中医药类的博物馆,一家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另一家是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御生堂我以前去过,于是决定陪她去看看北京中医药大学博物馆。

    在博物馆门口,看到一个学生模样的青年,他手里拿着书,来回地踱着步子,嘴里念念有词,虽然听不清具体是什么,但可以辨别出是在背诵中医经典。他神情非常专注,很陶醉的表情,让旁观者也颇受感染。也许正如卞之琳的《断章》所写:“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进入博物馆,第一感觉是环境很好,比较安静,参观的人并不多,大部分是学生,学生看得都比较认真仔细,也有游客拿相机不停地拍照。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博物馆一年大约能接待一万人以上。博物馆占有两层楼空间,一层是中药综合展厅,另一层是中国医学史展厅。

    中药综合展厅内,摆放在中间位置的是比较名贵的动物类药材,如梅花鹿、黑熊、苏门铃、玳瑁、犀牛头化石等。周围则按照解表、清热、泻下、祛风湿、理气、消食、驱虫、止血、安神、开窍等分类,展示着不同功用的中药材。

    进入中国医学史展厅,几个民国时期的药盒吸引了我们。标有“康氏秘制牛黄解毒丸”字样的药盒翻开摆放,内有当时北京德寿堂药店创始人康伯卿的肖像,还印有文字,仔细端详,里面这样写道:“近来人心浮诈,竟以假药冒充本堂售卖,为害匪浅,今加印鄙人小像以防假冒伪制。”看来,民国时期已经采用肖像防伪技术了。另有一个药盒,标写着“一粒丹”,令人新奇的是,盒子是锥形体,在现在市面上,好象少见这种形状的包装。

    漫步在博物馆里,确实有增广见闻之慨。平时了解较少的一些事物特别引人驻足,比如唐律中根据损伤程度和凶器性质制定的刑罚标准表,这说明,在汉唐时期,我国的律法渐趋完善,与之相适应的法医学亦走向成熟。从这张表中可以看出,唐代的刑罚是建立在法医检验基础之上的,对损伤的原因、伤损程度均有了严格的规定。而到了宋代,宋慈及其《洗冤集录》的出现,是对法医学发展的巨大推动,宋慈因而被称为“法医学之父”。

    此外,一般人较少了解中医对于职业病的认识,往往认为职业病应该是现代医学发展才出现的名词,其实不然。在中国医学史展厅的“中国医药学的新发展(明—鸦片战争)”目录下,介绍说,明清时期《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等书中就记载了这方面的成就,在《外科启玄》一书中更记载了日晒疮、皴裂疮等具体的职业病名。

更多中药材
  • 中医认为这个湿邪是最难以祛除的,湿邪粘滞,这它的特点不容易祛除。我们在祛湿之前呢,一般都分辨是湿热还是寒湿,目前在临床上看是湿热居多,寒湿特别少,因为你寒湿的治疗虽然有湿,但是因为用温阳化湿的治疗还是比较单纯一点,湿热的治疗呢,既要清热又要......
  • 前段时间在门诊接诊的一个患者,是一个60多岁的一个女性,体态稍微偏胖一点,她自己说,平时啊就有清嗓子的习惯啊,总是感觉咽部有痰啊,咳嗽几声能咳出少量的痰,嗓子阻塞这个异物感呢,这个症状是非常明显的。有时候吃完饭以后会更明显,更严重一些。做的......
  • 今年再来跟大家聊一聊失眠啊,有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情况,夜间翻来覆去的睡不着啊,有时候睡着了呢,还会容易醒,接着就会有心烦气躁,甚至影响到食欲啊。在我们消化科呢,也会经常遇到这样的病人啊,还有许多呢,都归于了这个焦虑和抑郁,也有的人在吃这个抗焦......
  • 当时年轻也没当回事儿,嗯,现在他已经是中年了,症状变得越来越严重了,他平时呢,就是经常吃一些拉唑类药,我们叫做质子泵抑制剂,大家所说的叫什么什么拉唑,但是呢都没有什么效果,就是说他总是有烧心,反酸水儿倒是不多。但是每天都要吃药,有时候呢,消......
  • 跟大家分享一个病例,是从外地来一个患者,今年不到40岁,也是一个两个孩子的爸爸,他自己认为啊,家里负担非常重,说他有焦虑症四年了,现在一直吃的是抗焦虑的药物。他说这个从小呢,受这个父亲影响也挺大,他父亲是一个谨小慎微的人,导致他呢就是思虑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