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药对

    慢性萎缩性胃炎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治疗中如果能精心配伍,使用一些效果较好的药对,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百合配乌药

    百合味甘而不腻,微寒而不窜,补中益气,和合百脉,安神益志,调养五脏,补脾清肺,使邪热去而脾胃安。乌药辛开温通,最善行气开郁,散寒止痛,疏畅胸腹之气滞。两药配伍,取陈修园百合汤之意,一阴一阳,阴阳协调,一寒一温,寒热并施,一补一泄,补泄兼顾,使百合养润不生滞,乌药解郁不伤阴,达阳而能和阴,益气调中,用于寒热夹杂,阴虚气滞,迁延不愈之慢性萎缩性胃炎效果较好。

    丹参配檀香

    盖胃为多气多血之腑,气病、血病易见,气病及血,气滞血瘀,脉道不利,或胀或痛。而瘀血不除则新血不生,故患者又可见面色无华,乏力短气,脉细等气血失于充养之象。两药合用取丹参饮之意,丹参苦平微寒,专人血分,内达脏腑而化瘀滞,外利关节而通脉络,具宣通运行之效,降而行血,去滞生新,活血定痛;檀香味辛芳香,善人气分,行气宽中,醒脾开胃,散寒止痛,“行气中血滞”而兼能活血通络。两药合伍,气血双调,活血行气,通络止痛力强,主要用于瘀血阻络之慢性萎缩性胃炎。而对该病气虚血瘀之证,可加用党参、黄芪、白术、枳壳等以益气活血,行气消痞;况丹参兼具养血之功,若再伍以当归、枸杞子等,则能益气养血,祛瘀生新,而收标本兼顾之治。

    枳实(枳壳)配白术

    枳实破滞气,消积滞,泻痰浊,除痞满,以走、以泻为主;白术补脾运中燥湿,以补、以守为主。二药一泻一补,一急一缓,合用消补兼施,补而不滞,攻不伤正,急不破削,缓不留邪,相辅相成,共奏健脾开结,消除痞满之功,为治疗脾虚气滞,或水停中焦,或食积于胃的基础方。两药配伍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甚佳,若配合莪术、石见穿、白花蛇舌草等则更能提高疗效,对伴有的息肉性病变也有较好效果。然而枳实、白术配伍虽为消补兼施,仍有主次轻重之分,临证之际,应详尽辨证,审因增损。

    苏叶配黄连

    苏叶辛温,气味芳香,通降顺气,理气宽中,化浊辟秽,醒脾止呕;黄连苦寒,善人中焦,清热燥湿,和胃止呕。二药配伍,一辛一苦,辛开苦降,一寒一温,平调寒热,具化湿畅中,清热止呕之功,二药宣通调和,能调整胃肠功能。黄连能体现清热与燥湿两法,苏叶含芳香化湿与宣通气滞两法,药虽两味,而四法俱备,祛邪中寓有调和之治,调和中含有祛邪之法,临床常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湿热阻于中焦之证,对伴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尤为适宜。

更多中药材
  • ►抑郁症是什么?过去常被称为神经衰弱,属于轻度精神疾病。患者的情绪会出现障碍,导致身心失衡,情绪会继续抑郁,对事物失去兴趣或动力,思想会变得消极,从而影响正常的社会生活。抑郁症的定义是:患者持续两周以上,有五个或五个以上既定的生理或心理症状......
  • 脾胃护理。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的基础,是气血生化的源泉。脾胃主要运输水液。水分的产生不仅与脾胃密切相关,而且最容易对脾胃功能造成损害。因此,风湿病患者必须照顾好自己的脾胃,平时要避免暴饮暴食、嗜酒、吃辛辣、油腻、刺激等食物,尤其是贪凉喜冷。......
  • 夏天属于火,与心相对应,所以夏天要注意心灵的调理。《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意思是夏天要心平气和,保持快乐快乐的心情,让胸怀宽广,精神饱满。对待外界的东西要像含苞待......
  • 第一个提倡早上脉搏的是《黄帝内经》中的“脉要精微”篇,其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这段话的翻译是:脉搏通常是在早上,此时人们没有工作,阴气没有干扰,阳气没有消散,饮食......
  • 如果白天经常出汗,稍有活动就会加重,称为自汗,主要是由脾肺气虚引起的。常表现为气短乏力、身体疲劳、易感冒、面白少华,或伴有畏寒等症状。如果你在睡觉时出汗,醒来后停止,甚至弄湿衣服和被子,这被称为盗汗,主要是由阴虚引起的。常伴有手脚热、口干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