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免疫学研究显示:中药三伏天穴位贴敷可防治小儿哮喘

    日前,湖北省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与湖北省中医院儿科的科研人员,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角度,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探讨了三伏天穴位贴敷喘敷灵对治疗缓解期小儿哮喘的疗效及作用机制。认为中药喘敷灵三伏天穴位贴敷可显着改善患儿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紊乱状态,从而减轻和控制哮喘发作。

    中药喘敷灵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小儿哮喘经湖北省中医院儿科10余年的临床实践,取得了满意效果。此次研究人员将90例患儿分为3组。治疗组用姜汁将喘敷灵(由白芥子、皂荚、延胡索、细辛各等份组成)药末,调成干糊状,置于4厘米×6厘米的胶布中心部位内径为1厘米的垫环内,以此6块贴膏分别贴在患儿双侧定喘、肺俞和脾俞穴上。从夏季三伏的入伏日起,每10天贴1次,共3次,根据患儿的耐受程度,每次贴2~6小时;此后1年内不再给予其他治疗。西药组视患儿年龄及病情,给予布地奈德吸入剂吸入,疗程1年。对照组在缓解期不给予任何治疗和处理。各组患儿在观察期间如哮喘发作给予相应抗炎、平喘等综合治疗,观察期为1年。

    研究人员发现,从3组患儿治疗前后病情分级情况可以看出,西药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西药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但治疗组与西药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通过各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指标测定结果可以看出,治疗组治疗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诸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且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1);治疗组体液免疫指标中IgA、IgG优于西药组(P<0.05)。西药组治疗后体液免疫中IgE和细胞免疫诸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且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1)。治疗组与西药组两治疗组间比较,IL-4水平西药组下降幅度比治疗组大,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有3例患儿贴敷局部出现红肿、发泡,嘱注意保持干燥,在1周内自然痊愈。无全身过敏现象。

    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基于这一新概念,哮喘缓解期治疗应是哮喘治疗的核心部分,抗炎治疗为缓解期治疗的首要原则。但由于各种原因,吸入糖皮质激素的依从性差而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寻找经济简便、疗效持久、易于坚持的药物和方法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

    研究人员依照“冬病夏治”的原则,采用三伏天穴位贴敷喘敷灵的方法对哮喘缓解期的患儿进行防治,所采用定喘、肺俞、脾俞均为背俞穴,敷肺俞既可散肺中留伏之寒邪,又可补益肺气;敷脾俞可调整脾胃功能;敷定喘可平喘止咳。外敷药物均为祛痰利气、散寒逐饮之品,其中白芥子利气豁痰、温中散寒、利膈宽胸而化寒饮;皂荚可祛顽痰;细辛祛风散寒、温肺化饮;玄胡索行气活血;以鲜姜汁为引,使诸药之性透过皮肤渗入脉络发挥药效。防治日期选在三伏天进行,一则三伏之时,气候炎热,人体腠理开泄,在穴位所贴药物易由皮肤进入穴位,通过经络、气血的运行,到达相关脏腑而发挥作用;二则三伏天为1年中阳气最盛之日,人体阳气得天阳相助,有助于辛温、逐痰、通经之药,与经络共同作用而达到外祛痰邪、内扶正气,从而防止哮喘发作的目的。研究表明,用中药三伏天穴位敷贴防治后1年内,患儿病情明显减轻,患儿哮喘发作次数、感冒次数明显减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研究人员认为,中药喘敷灵对缓解期哮喘患儿有调节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的作用,这可能是喘敷灵在临床上取得良好效果的作用机制之一。

更多中药材
  •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中国成人哮喘的发病率约为10%,儿童哮喘的发病率约为12%。近年来,它仍在逐渐增加。目前,许多患者对这种疾病了解不多。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5月的第一个星期二设立为世界哮喘日,......
  • 有些女孩从月经开始就有痛经问题,轻度下腹痛,经过后,逐渐缓解;严重腹痛难以忍受,面色苍白,身体瘦,声音低,甚至伴有昏厥等症状。这种情况属于原发性痛经,在未婚妇女中更为常见,大多数在月经初潮或初潮后不久开始发病,腹痛主要位于下腹中部,喜欢热,......
  • 胆道蛔虫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以30岁以下的青少年较多。胆道蛔虫需要与上腹部其他急腹症进行鉴别,如胃痉挛、急性胃炎、胰腺炎、胆石症、胆道蛔虫和胆石症并存,有时很难识别。因此,当诊断不明确时,西医镇痛解痉,掩盖症状,延误诊断;中药因煎药费时,呕......
  • 现代名医施金墨先生从医60多年,博览医籍。他在古今中外都在寻找。他学习严谨,医理透彻,临床经验丰富,疗效显著,尤其是善用对药。现总结施老治疗失眠的经验,介绍如下:辨证施治分九法。施老将临床上看到的失眠分为四种情况:睡眠不能;睡眠时间短,醒来......
  • 胆石症是一种由胆汁沉积、胆道感染、胆道蛔虫病或胆固醇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它是消化道的常见病和常见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中国胆石症的自然人口发病率约为7.8%。据报道,胆结石与胆癌的发生有很强的相关性。随着胆结石数量的增加,胆结石的风险也在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