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利巴韦林的几种少见不良反应

    利巴韦林(ribavirin,RBV)是一种抗病毒药物,属单磷酸次黄嘌呤核苷氢酶抑制药,能阻碍病毒核酸的合成,对DNA和RNA病毒均有效,是广谱抗病毒药物,也是临床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其不良反应偶见轻度胃肠反应、眩晕、头痛,大剂量应用可能引起可逆性贫血。现将其少见的不良反应介绍如下。

    药疹

    解放军537医院马武祥等报道,患者男,53岁,因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250毫升+利巴韦林注射液0.3克静脉点滴。1小时后患者自感双上肢皮肤奇痒,继而出现散在米粒大小红色丘疹,且逐渐增多,可见于全身皮肤,有的迅速融合成片,尤以前臂内侧明显,呈对称性分布,压之褪色,并有抓痕,局部皮肤轻度水肿,诊断为药疹。经脱敏治疗5天,痊愈出院。追问病史,患者于7年前曾在应用利巴韦林后出现类似症状,经对症处理而愈。患者既往有青霉素及乙酰螺旋霉素过敏史。

    婴儿体温下降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方世平等报道,男婴,8个月,因患麻疹体温40℃,入院后给予利巴韦林颗粒剂5毫克,每日3次,温开水冲服。婴儿首次服药后1小时内,体温降至35.5℃,四肢冰凉,反应淡漠。停药3天后体温渐渐恢复正常。再次服药,上述反应重复出现。连续3次口服,体温均降至36℃以下,最低时降至35.3℃。为防止意外,立即停服利巴韦林。停药后,婴儿未再出现体温下降等不良反应。利巴韦林无解热降温作用,该婴儿体温下降的机制尚不清楚。

    过敏性休克

    江西省上饶师医院方桂仙报道,患者女,62岁,因患上呼吸道感染,给予利巴韦林0.4克,每日两次,肌注。在注射第一针后,患者突然感到全身无力,继之面色苍白、口唇发绀、神志恍惚、反应迟钝、上肢震颤、站立不稳,进而不能站立,并出现意识障碍、两眼凝视、口吐白沫。测血压75/52毫米汞柱,心率110次/分,脉搏细弱,呼吸24次/分。立即给予平卧、对症、抗过敏药物抢救,约5分钟后症状逐渐缓解。观察半小时后恢复正常,1小时后自行回家。追问病史,患者曾患荨麻疹,无其它特殊病史和药物过敏史,既往曾注射过利巴韦林,未发生上述反应。本例符合免疫学的Ⅰ型(速发型)变态反应。

    其它

    JAMA发表了加拿大的一项研究,126例SARS病人使用利巴韦林,大部分病人第1次静点2克,以后每6小时静点1克,连续4天。停用静点后继续口服,每次500毫克,每8小时1次,连续3天。治疗中发现49%的病人血红蛋白下降至少2克/分升,其中76%的病人发生了溶血,40%的病人转氨酶升高,14%的病人心动过缓,4%的病人咽痛,18%的病人由于出现副作用而中断了治疗。该研究中利巴韦林副作用如此明显,可能与所用剂量大有关。因此,应用利巴韦林应以10毫克/千克/天,每日1次,疗程3~7天为宜。

    由此可见,对年老体弱、多病、有过敏史或过敏体质的患者应用利巴韦林,均应严密观察,做好抢救准备,以防严重后果发生。应用时按利巴韦林的常规剂量和疗程进行。

更多中药材
  • 1、病史肺癌早期常无任何不适,诊断较困难,出现明显症状及典型体征时往往已届中晚期。约80%肺癌患者在确诊时已属晚期,能手术的病例极少。咳嗽和吐痰常为肺癌的首发症状,多表现为阵发性刺激性呛咳,可无痰或伴少量白色泡沫样痰,也可伴有较多脓痰。咯血......
  •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是指原发于支气管黏膜和肺泡的癌(不包括气管癌及转移性肺癌),简称肺癌。近几十年来,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很多国家都有明显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发达国家最为明显。到目前为止,至少有35个国家的肺癌发病率居男性恶性肿瘤首位。在我国,......
  • 1.吸烟50~60年代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已经确立了吸烟与肺癌的因果关系,在70年代国际肿瘤会议上已肯定吸烟是肺癌发病的主要原因,而且吸烟量与肺癌发病率呈正比。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重度吸烟者的支气管上皮细胞纤毛脱落,鳞状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及核......
  • 有很多肺癌病人和他们的家属,以及周围的人都十分关心一个问题,那就是肺癌会不会传染。的确,这个问题是需要弄明白的。病人和家属可以放心,肺癌不是一种传染病,不会通过日常的接触等行为进行传播的。下面看一下具体的原因。肺癌能不能传染给别人?下面看一......
  • 肺癌是常见的肺部原发性恶性肿瘤,起源于支气管黏膜或腺体。属于中医中“肺积”的范畴。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最快,对人群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近50年来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明显增高,男性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一位......